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知見錄/網民與網名/胡一峰

時間:2020-04-10 04:23:56來源:大公報

  古人「幼名,冠字」。「君父之前稱名,他人則稱字也」。「字」是成年禮的標配,也是朋友圈裏的稱呼。號,則更隨性一些。中國人的表字、別號從何時開始大面積消失,我沒有細緻考證過,大約是在上世紀中葉,或許也是文化大眾化的結果之一吧。

  二十多年前,我們成了網民。上網註冊,自然有了網名。那時很少人用真名作網民,不過,還是把起網名當作一件挺嚴肅的事兒。不信你回想一下那時的QQ列表或校園網通訊錄,有的網名富有詩意,有的諷世喻理,有的神秘莫測,再不濟也和真名或地域有點關係,既表明心跡,又與眾不同,似乎延續着古人表字、別號的傳統。

  我讀大學時,一次學校開大會,有位副校長登台訓話,談到網民越來越多,她以「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口氣道:「我不反對你們上網,但你們能不能給自己起個好點的網名?我竟然在校園論壇上看到有同學叫『米飯裏的蛆』!」

  此言一出,台下頓時哄笑起來,那位起了此名的同學,估計也混在人群中竊笑不已。我至今不知「幸運」地受到副校長點名的同學姓甚名誰,估計副校長本人也不知道。不過,私下以為這網名雖不雅馴,卻頗道出些許世事真相。

  網名給了我們新的身份,又像是敲開新世界之門的暗號。那年頭,論壇上總有幾位以網名行世的大佬。大家談到他們時,也總是敬稱其網名。這好比稱晁蓋為「天王」,才顯是自家兄弟;又彷彿「阿根」進了外企,同事便須喚他「羅伯特」方才得體。張羅版聚時,參加者也以網名相呼,交往多年而不知真名實姓的,大有人在。非要追究真名,會被認為無趣甚至居心不良。當然,也有許多網名因寄託了不堪回首的感情或往事,被狠心封存以至於湮沒無聞。

  文化潮流循環往復,舊日重來活久必見。今人之網名不妨看作古人字號的替代品,藏着一篇文化更迭的大文章。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