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大川集/呼吸機的道德困局/利 貞

時間:2020-04-01 04:24:01來源:大公報

  此前《紐約時報》刊出一篇題為《如果只有一台呼吸機,該給誰用》的文章,提出了標題中那個虛擬但又實在的問題,更為這個問題限定了更具體的情境── 一台呼吸機,兩個需要呼吸機的新冠病人,其中一個二十歲,另一個五十歲。如果你是擁有決定權的醫生,你會給誰?

  這是一個道德困局,每個人都可以按照不同標準做出不同判斷—有人從功利主義角度出發,二十幾歲的年輕人,身體狀況一般較好,有較大的生存機會和更長的預期壽命,認為應該給年輕人,但同樣從功利主義出發,有人表示五十幾歲或以上的中老年,擁有更豐富的社會生活經驗和技能,實際上對社會經濟有更大貢獻。有人從支付能力定量供應角度出發,認為應該提供予能支付更高價格的人,其支付的金錢可以用來擴大對醫療器材的生產,生產擴大之後,就可以相對降低價格,從而救助更多的人。但這一觀點,在實際操作中,就會表現為緊缺的醫療資源向富人傾斜的情況;更為嚴重的是,現實中很多醫療資源並非可以花錢就可以「再生產」,比如器官移植。

  面對這個困局,我們似乎無論如何都無法給出完美的答案,但是我們可以做的是,不應該讓一線的醫護人員面臨這樣的艱難抉擇──他們長時間處於高度緊張的狀態下,他們手握着的是事關生死的專業技術,應該創造條件讓其將有限的精力和寶貴的技術集中在分秒必爭的救治過程中,而不是陷在道德困局中。短時間內大量的病人,有限的醫療資源,這樣的道德困局似乎無法避免,不是前線醫生,那應該是誰來面對和解決這樣的道德困局?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