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墟 里\炎 涼\葉 歌

時間:2020-03-02 04:24:11來源:大公報

  又到季節更迭時。冬季的雨雪風霜彷彿還在眼前,轉眼間江南又快桃紅柳綠了。記得十二月到台灣出差時,高雄朋友抱怨前一周寒流來襲,冷得她都拿出了電暖器,以免用電腦時凍手。一問那時最低氣溫多少,答曰十四攝氏度。我一時語塞。剛從零下幾度的美國底特律開完會飛台灣,我感覺十四度是春天的標準溫度,沒想到在台灣已被視為寒流。

  台灣地處亞熱帶,居民習慣了常年溫暖的氣候,降溫時如伴有陰雨,就感到分外陰冷。這就如同內地北方的同學到了南方,呆在長江以南冬天沒有中央供暖的室內,比東北外面天寒地凍、室內卻溫暖如春難熬多了。我在台灣近十天,起初一直艷陽高照,熱得像盛夏,最後兩天降溫、颳風,也感到身上發冷,儘管那時最高氣溫有十七八度。而往年在美國小鎮過冬時,最低氣溫跌到攝氏零下三四十度也不稀奇,居民都安之若素,我也照舊那麼過。不得不感嘆一句: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由此也不免想到晏子「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的名言。他用水果變異乃是「水土異也」之故的寓言來比喻環境對人性、德行的重要影響。不論植物挪個地方是否真會發生基因突變,以至於改變了原有種類,人換個環境就性情大變的話多半是因為外因誘發了原有的內因,否則就成志怪傳奇了。

  就親歷親聞判斷,在不同的氣候條件下住久了,南人能適應北地,北人也可能愛上南方。但不光「夏蟲不足與言冰」,道聽途說也不可取。沒到對方的環境中生活過,恐怕無法真切領會原住民的感受。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