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南京金陵飯店的金陵大肉包快創下健力士紀錄:三十六小時之內,十二小時一班、麵點師傅三班倒,現包現蒸趕製出一萬隻大肉包,第一時間運往湖北黃石,作為援助黃石新冠肺炎救治工作的江蘇醫療隊的子彈。
金陵大肉包素有「包子中的愛馬仕」之稱,肉餡緊緻多汁、皮薄有勁道,每隻有手掌之大,只在南京金陵飯店地下一層的快餐部銷售,但在南京乃至江蘇都有很高知名度。由於豬肉成本上漲,自去年十月開始,金陵大肉包已實施了每人限購十隻的政策,每天排隊成長龍。在黃石的江蘇醫療隊員每天超負荷工作,無暇吃飯,有營養的快餐成為醫護戰士最好的物質保障,於是江蘇國資委給金陵飯店下達了三天內趕製大肉包的命令,大肉包就成了扶助醫護戰士健康去戰勝疫情的子彈。
我的父親曾是一級白案廚師,白案就是麵點,淮揚菜裏麵點多,江蘇的白案廚師就多。父親看到大肉包的新聞時,就算了一筆帳,他認為金陵大肉包每隻近二兩之重,一萬隻重量不輕,算是大物資。計劃經濟時代,每到春節,政府食堂都會做大包子供應,主要是肉包、豆沙包、菜包,買包子憑票券,與糧票、肉票、布票一樣,很緊俏。淮揚傳統麵點裏包子都大,近年做高端消費,講究外觀精緻,體積才越變越小。大包子就被政府機關、醫院、高校等內部食堂給保留下來了,金陵大肉包其實最早也出自金陵飯店內部員工食堂,口碑出來後對外零售,漸成品牌。南京的綠柳居、安樂園等廉價清真小吃店,卻保留着大包子售賣傳統。在北京反而很少看到大包子,狗不理、慶豐包子等最大眾的麵點店,也都是半發麵的小包子,連柳泉居的豆包、銀絲卷兒都是小號。當然,在香港早茶裏,就更難見到大包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