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知見錄/古曲今事正相能/胡一峰

時間:2020-02-14 04:23:55來源:大公報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上網查看消息之餘,瀏覽了不少宣傳抗疫的文藝作品,詩詞歌賦,繪畫書法,戲曲曲藝,不一而足。不過,說句實話,有的水平實在業餘,或許只是創作者發泄心中鬱悶之作,借助網絡平台,也就傳到網上。如大海突發風暴時,腌臢的浮沫、粗糙的沙礫,揚得比平時更高,但大浪淘洗之下,終將被沖散至於無形。

  不過,也有極有水準之作品,出自名家之手,讓人精神振奮。比如,豫劇MV《打不贏這一仗不把家還》,堪稱「抗疫版」《花木蘭》,用的是豫劇代表作《花木蘭》的旋律,鏗鏘大氣,充滿動感,酣暢淋漓,感染力很強。

  「花木蘭」是流傳千年之英雄符號。她女扮男裝,替父上陣,忠孝兩全;殺敵還朝後謝絕官位,「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深藏功與名,品格之高貴,讓人更多一份敬佩和親切。豫劇乃今日中國北方一大地方戲。許多人都能哼上一段「劉大哥說話理太偏」,上年紀者尤其如此。這一次,老戲新唱:「在家多喝水,不把親戚串,出門戴口罩,乾淨衣和衫,避開那聚集人群取消聚大餐」,「千萬個大英雄,緊急奔武漢,救死扶傷英勇不怕難,打不贏這一場仗不把家還」,通俗易懂,雖為應對時疫,亦不失固有之韻味與精神。

  無獨有偶,抖音上有京劇愛好者以「西皮流水」套上「戴口罩」「勤洗手」等防疫之詞,有板有眼,慷慨激昂,雖非名家,也別具特色。網上還能看到以疫情為題材的古體詩詞,哀民生之多艱,鼓戰疫之勇氣,或諷或頌,意蘊悠長。真可謂,古曲今事正相能。

  哲人有雲,好的音樂,還需能聽懂的耳朵。個人的耳朵是爹媽給的,一個群體的耳朵,卻是文化傳統雕就的。新的東西,在它發展的過程中,總會努力開闢屬於自己的新形式,但有時,借助舊的形式,也能找到廣泛傳播的捷徑。社會應急狀態下之文藝傳播,或許更是如此吧。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