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閒性閒情/崇鷹觀念的沒落/李英豪

時間:2020-01-24 04:24:26來源:大公報

  歷來坊間仿高古玉器中,絕少見雕鷹形;仿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的,大多為鴟鴞;仿商代的,大多是鸚鵡和水禽。在中國遠古氏族社會中,皆崇拜鷹,甚至作為氏族圖騰,視作「領導」的象徵,代表威勢、勇猛和權力,教人駭怕與屈服。原始氏族民眾俱有一種奇妙的「感鷹心理」,其實是恐懼。後來更有先民把鷹紋琢兵器上,意思是像鷹隼般看得準、啄得快。蓋鷹隼撲擊時,時速可達三百公里。

  遠於六千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早已製作灰黑陶鷹鼎(陝西華縣出土),但非玉器;要到石家河文化和龍山文化(距今約四千多年),玉鷹才盛行。前者主要有兩種造型:一為靜態的立柱狀,雙翅收斂;另一為雙翅展開欲飛,帶動感,卻不琢眼和爪。二者皆簡拙原始,僅勾畫輪廓,略加線刻,穿孔作佩飾和護身符;乃藉鷹的威猛,辟妖祛魔。山東龍山文化多鷹形玉器,雕鏤技藝精湛,是此類古玉中最佳者。如附圖的廓外透雕玉鷹環形器,即為典例。山東出土一些「鷹攫人首」玉件,構圖驚嚇而奇特;神鷹高踞壇上,傲岸兇猛,睥睨一切。這些造型可說深受遠古東方沿海地區流行的「鳥圖騰崇拜」文化影響。龍山文化乃承傳大汶口文化(山東一帶)的「鷹崇拜」觀念;再推溯上去,是少皞氏以鷹代表部族,作為該地域的宗神。龍山文化的玉鷹攫人首造型,象徵強大,征服了敵人,同時要使族人敬畏。到了商、周,史前時代的「鷹崇拜」已沒落,玉鷹極少,反而鴟鴞題材獨盛。戰國時代更以玉龍為主,玉鴞已盛極而衰。也許這是時代交替必然的「規律」。自漢、魏興起馴鷹狩獵以後,鷹的「神聖」屬性蕩然無存,其地位與重要性逐漸隱失。

  迄今,鷹的「地盤」也愈來愈少,但其掠奪成性和霸凌的行為依舊。曾睹一紀錄片,拍攝崖邊不少中型鳥類,分別築巢育雛,和平共處,互通訊息;突見一貪婪白頭鷹從外飛至,欲攫食幼鳥,遂群起反抗,從各方向拚命猛啄,白頭鷹遍體鱗傷,狼狽逃遁。大自然告訴我們:同心共濟,群策群力,守望相助,必可抗拒欺凌,使霸權不能為所欲為而注定失敗。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