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過眼錄\秦淮河上的朱自清\劉 俊

時間:2019-12-10 04:24:20來源:大公報

  朱自清是個學者,長期在清華大學任教,還做過清華中文系的系主任。除了做教授,朱自清也是個作家──最初是詩人,後來寫散文。雖然在新文學興起之初,他在詩歌界相當活躍,但他的「文名」卻主要來自散文,《背影》、《荷塘月色》、《漿聲燈影裏的秦淮河》、《綠》、《給亡婦》等,都堪稱現代文學中的散文名篇。

  朱自清的散文常寫遊歷見聞,身邊親友、日常人生。他的散文感情是真摯的,姿態是溫情的,文字是用心的,表達是抒情的。不過,朱自清散文的最大特點,在我看來卻是那個「抒情主人公」既拘謹又盪漾的內心糾結。

  拘謹又盪漾的內心糾結,在《漿聲燈影裏的秦淮河》中最為明顯。對於秦淮河上的歌妓,「我」是留心的,「前年聽說歌妓被取締了,不知怎的,頗涉想了幾次」,可是當歌妓真的來招攬生意時,「我」卻「很張皇了」,雖然「我也裝出大方的樣子,向歌妓們瞥了一眼,但究竟是不成的」,於是直說「不要。我們……不要」。既然「不要」,那也罷了,然而當歌妓的船走了之後,「我的心」卻又開始「自白」了:先是感到「抱歉」,後又覺得「我的感情」被「道德」「壓服着」而「有所顧忌」,因此才導致了「我」「一面盼望,一面卻感到了兩重的禁制」。面對歌舫已去,「我」又在想:「賣歌和賣淫不同,聽歌和狎妓不同,又干道德甚事?」如此的內心盪漾,千回百轉,「終於不曾撇開我的聽歌的盼望」。

  想聽歌卻又受着種種道德的「壓服」,面對道德的「禁制」卻又難以撇開「聽歌的盼望」,朱自清這種既拘謹又盪漾的內心糾結,大概是那個新舊過渡時代知識人的「共性」吧。

  這樣的內心糾結,最終讓「漿聲燈影」中的朱自清感受到了「寂寞」、「悵惘」和「幻滅的情思」。那晚他和俞平伯共遊秦淮河,在留下了一篇文字記錄的同時,也留下了真實的內心寫照──拘謹限制了盪漾,刻印下「聽歌的盼望」沒能實現的遺憾。

逢周二見報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