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知見錄\明日黃花說筆友\胡一峰

時間:2019-11-06 04:24:15來源:大公報

  以前,七老八十才有「講古」的資格。現在二三十年前的事兒,就讓人感覺挺久遠了。比如,筆友。在不遠的過去,有人因在報上讀了一則報道或一篇文章,心有所感,提起筆來寫封信,找到對方的地址郵編寄去。碰巧對方也回了信。於是,山河遙隔的兩個人開始通起信來,你來我往,甚至成了一生未曾謀面的好友。還有些報章供人免費刊登自己的通信地址,結識筆友。真有些「嚶其鳴矣,求其友聲」的意思。現在,寫信成了裝腔調。即便還能痛快地報出自己的通信地址,八成也是為了收快遞,不然,咋總記不住郵編呢?

  在更近的過去,電腦剛進入生活,又時興過一陣互留email。當年,擁有一個email是高端的象徵,就像八十年代的BP機或大哥大,抑或高加林那柄牙刷。記得上大學時,雖然我們幾乎沒人擁有自己的電腦,每人卻都有一門必修的計算機課。一位比我們大不了幾歲的年輕老師主講,他的口頭禪是:我起床第一件事是查email,然後才洗臉刷牙。

  借助於電子化的「信」,筆友曾經回光返照式「中興」了一次,然而終於衰落了。筆友的美妙在於對回信的等待,email手腳過於利索,往復過快,抽空了情感從醞釀到抒發的空間。好比吃棉花糖,一口一口若有還無地撕咬,方有趣味,若拿來捏捏攥攥,團作一坨塞進嘴裏,甜是夠甜了,棉花糖的妙處可也全丟了。

  email有點像「始祖鳥」(這種生物據說是假的,待考),代表了從書信向網絡社交媒體過渡的中間形態。當社交媒體全面佔領生活,email成了工作手段,在私人交流中的作用越來越小。

  寫這篇小文時,我專門上網搜了一下,驚奇地發現有人開發了筆友app,讓網民們得以仿真式地以「書信」締結友誼。不出所料的是,這類app不怎麼火爆,像那些偏遠地區的老式雜貨舖,以一種多餘的倔強或倔強的多餘,沉沐在落日餘暉之中。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