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文藝中年\彼得.漢克獲諾貝爾獎\輕 羽

時間:2019-10-21 04:24:13來源:大公報

  諾貝爾文學獎每年都備受文人及讀者留意。去年因為獎項的評委會發生事故而令獎項暫緩一年,直到今年便一口氣公布去年和本年度的得獎者。慚愧地,我對二○一八年得獎者,波蘭女作家托卡爾.丘克認識不深,但對今年的得獎者,奧地利作家彼得.漢克卻甚有印象。

  漢克是一位詩人、劇作家,其第三本小說《守門員對十二碼罰球的恐懼》曾被德國著名電影導演溫.雲達斯在一九七○年拍成電影。雲達斯其後於一九八七年導演而受到普羅觀眾愛戴的電影《柏林穹蒼下》,電影劇本亦是出自漢克的手筆。

  我卻是從舞台上認識漢克的作品。香港的第四線劇社早於一九八六年翻譯及演出漢克的《侵犯觀眾》。該劇並沒有敘事式劇情,四位演員在劇場以自我表述的方式,直接面向觀眾而解構藝術與人生的關係。該劇其後於各地不同的實驗劇場屢被搬演,成為新一代導演的試煉佳作。

  再至二○○○年,香港的「無人地帶」劇團於落成不久的葵青劇院,演出漢克的另一劇作《我們互不相識的一小時》。

  漢克的劇本拋掉了語言的羈絆,純以舞台指示寫出超過一百個角色在廣場上的行動。為什麼劇作者要摒棄語言,並把角色呼來揮去,消弭了一切可供觀眾產生更深入認同感覺的元素?與其說《我》劇展現的是一個廣場,不如說這是地球某個角落的縮影。漢克於演出上半部分,把形形色色的男女老少放於台上,讓觀眾對一些自己平時經常遇到,但卻沒有加以留意的人物,來一次重新審視。直到演出下半部分,廣場的空間崩塌下來,各互不相識的人於此時經歷同生共死的一刻,但災難過後卻又一切回歸平淡,仍然過着互不相識的平凡生活。透過一個超越現實的空間,劇作者想讓觀眾從另一角度了解人生。

  漢克的劇本都別出心裁,將語言摒除在規範以外,致力讓讀者及觀眾自行創建想像世界。

  cloud.tkp@yahoo.com

  逢周一、二、三見報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