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閒性閒情\玉韞璞中價連城

時間:2019-09-06 04:24:33來源:大公報

  圖:戰國玉璧

  《戰國策》早已指出「楚有和璞」,是「天下名器」、當時四寶之一。「和璞」,就是「和氏璧」;「玉之未理者為璞」,「璞」即未雕琢的玉塊原石。相信大家也知道「卞和獻璞」的故事。據《韓非子》記載,「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獻之厲王;厲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為誑,而刖其左足。」後來武王繼位,卞和又捧璞獻之,同樣被不辨真偽的玉工妄指為石頭,遭楚王刖去右足。到文王登位,卞和抱璞哭於楚山下,三日三夜,淚盡泣血。文王聞說,使臣子往問因由。卞和直言:「吾非悲刖也,悲夫寶玉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文王即令玉工剖開看個明白,理其璞後始知確是難得的美玉,遂琢成玉璧,命為「和氏璧」,視作國寶。韓非子說的故事,可作蘊涵深意的一則寓言。竊以為卞和代表忠臣,玉璞象徵忠言,玉人(玉工)是當道奸佞讒臣;庸愚的君主只聽信讒言,不分對錯、真假、黑白,玉韞璞中,也不剖開求事實真相,妄加扼殺,危害忠良。

  春秋戰國時期,各君臣十分重視玉璧,認為是威權和財寶的象徵。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王豪言用十五個城池來交換「和氏璧」,才有藺相如「完璧歸趙」的故事。其實,自新石器時代至周代,早已有玉璧,但皆光素無紋飾,作為禮器,供祭祀之用。通常把璧橫放方柱形玉琮之上方,代表「陽」,用以祭天;琮則代表「陰」,用以禮地。璧樸素無紋,乃以示敬天。那時祭祀用的璧,祭禮後就埋在地下,古稱「瘞」;有些告祭神靈的璧,則沉水中。到了春秋戰國,到處戰亂頻仍,禮崩樂壞,玉璧再非祭器,卻演變成寶物、佩飾、或作饋贈、喪葬之用。更由於那個時期琢玉工具和琢藝進步良多,又注重美感,故紋飾豐富,細密而規整,變化多端,不再限於平面,而衍變為隱起與浮雕,剔地和壓地手法突出,層次亦較多,加上鏤空透雕技術高超,益顯華美。例如附圖戰國玉璧,琢精密的穀紋,廓外不但雕鏤虬龍紋,更璧內有小璧,如鬼斧神工,極罕見;其珍貴程度,可謂價值連城。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