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食色/麵包的階級/判 答

時間:2019-07-16 03:24:28來源:大公報

  不得不承認,隨着人類社會的生產、發展,食物在其中的作用也發生了質的變化。如今吃飯的意義早已不止在於果腹,除了營養、搭配、應季而食,還有環境、創意等錦上添花的因素,食物之所以能劃分出不同種類,也說明人們吃飯早已擺脫了溫飽的單一目的。英國人類學家傑克.古迪曾指出,食物的差異更多來源於階級,飲食分化是文化和政治上分層的明顯標誌。這一點,在老牌資本主義英國,從他們重要的主食麵包當中便能窺出一二。

  把時間倒推幾個世紀,那時候餐桌上出現的每一樣食物都代表着身份、地位和財力。同樣是主食,上流社會的盤中擺着一種叫曼徹特(Manchet Bread)的麵包,一度被認為是中世紀最奢華的存在。它首次出現在食譜中是一五八八年,作者特別提到,製作曼徹特一定要用上等的小麥粉過篩兩次,石磨粗麵粉或帶着穀的混合物是萬萬不能出現的。這樣一隻小小的麵包,在當時已經是口感最好的頂級產品了,以至於很多貴族家庭都以此為榮。

  雖然現在看那只不過就是平平無奇的白麵包,況且根據當時的工藝還遠達不到「精磨細作」的程度,但即便如此,百姓和平民也從沒有這種口福。相對於貴族的曼徹特,他們只有馬斯林(Maslin Bread)。用未經細緻處理過的混合麵粉製成,裏面還可能摻雜着穀物和麩質,吃起來口感粗糙,嚼起來自然也更費勁,被有錢人嗤之以鼻。可誰又能想到,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當年的馬斯林搖身一變在當代「逆襲」成人人追捧的粗糧製品,而曾經的貴族曼徹特,卻帶着少量纖維和稍多脂肪成了健康公敵。如此看來,一個人選擇吃什麼或喜歡吃什麼,也並不完全取決於個人偏好,在文化慣性和生活潮流的「渲染」下,這個答案永遠不會是統一的。

  panda5171@163.com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