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即興判斷/垃圾分類/侘 寂

時間:2019-07-13 03:03:22來源:大公報

  對於很多內地民眾來說,轟轟烈烈的全民垃圾分類突然「殺到」,令不少人「眼前一黑」。上海自七月初開始推行「史上最嚴垃圾管理條例」後,朋友圈裏的上海朋友一片「哀嚎」。丟垃圾要定時、定點,每天都要被垃圾站督察員質問「你是什麼垃圾」,成為上海人的新常態。社交媒體上出現了很多有趣的吐槽,比如說對「拎得清」的最新解釋──「指手裏拎着垃圾能分清的上海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乾垃圾、濕垃圾」,如何分清「四大垃圾」成為人們茶餘飯後的新談資。有人笑稱「不是在垃圾分類的路上,就是在離開上海的路上」。

  玩笑歸玩笑,真執行起來,可是一點也不帶客氣。有朋友遛狗,用報紙撿了狗屎去扔,由於報紙是「可回收垃圾」,狗屎是「乾垃圾」,所以必須把二者分離開。朋友想拿回去處理,卻被監督員大媽強行留下,當面分離丟棄。原來,他們怕朋友把垃圾拿回去不按規矩處理,乾脆就當面監督處理。

  另有一朋友乘飛機去上海,抵滬後因肚餓吃了身上帶着的蘋果。然而,在機場大廳或洗手間找來找去,都沒見到「濕垃圾」筒。好在朋友身上有個塑料袋,她便把果核裝在塑料袋裏帶回了酒店,這才成功扔了垃圾。

  有類似經歷的人不在少數,這也難怪上海人提起垃圾分類紛紛吐槽。實際上,上海是內地最早開始垃圾分類試點的城市之一,但成效一般。今年生活垃圾分類成為法律強制要求,如果個人把垃圾混合丟棄,面臨最高二百元人民幣的罰款,企業或單位則最高可罰五萬。條例自七月一日開始施行幾天後,人人都在避免扔垃圾被罰款的「悲劇」,垃圾分類效果有明顯改善。

  誠然,當習慣形成自然,垃圾分類百利而無一害。這場「垃圾分類革命」雖然來得猝不及防,卻仍是行之有效的環保手段。如果再循序漸進一點,配套設施再完善一點,或許更能被大眾接受。

  treekakira@gmail.com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