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書之妙道\方筆、圓筆與尖筆\鄧寶劍

時間:2019-06-20 03:13:16來源:大公報

  在點畫起筆和收筆的地方,有方、圓、尖的不同,方和圓同樣體現在點畫的轉折處。圓筆不露棱痕,顯得含蓄飽滿;方筆棱角鮮明,顯得峻拔剛健;尖筆鋒芒銳利,顯得勁爽痛快。

  王獻之《廿九日帖》多有方筆,剛勁斬截,其兄王徽之的《新月帖》與之同趣。趙孟頫的《三門記》亦強調方筆,在秀美中透出勁健。顏真卿的行書則多用圓筆,含混古拙。八大山人的草書更為典型,點畫之起訖圓渾無跡,一派空明淡宕的氣象。在唐人寫經中,橫畫時見尖銳的起筆,與其他的起筆形態相映成趣。文徵明小楷甚而筆筆尖起,則是另一番味道了。

  方、圓、尖皆是對形狀的概括性稱謂,而同一種形狀在不同的作品以及同一作品的不同部分中,又有不同的表現。在商周時期的甲骨文和金文裏,皆有圓筆和尖筆,相對而言,金文裏的圓筆比甲骨文裏的圓筆更圓,甲骨文裏的尖筆比金文裏的尖筆更尖,這顯然關乎鑄造與契刻的不同工藝。

  金石與墨跡又有不同。金石中的方、圓、尖往往性格更為鮮明,方者更方,圓者更圓,尖者更尖,而墨跡中的筆形則顯得含混而豐富。將戰國、秦、漢簡牘中的字跡與同期金石中的字跡相比,就可以發現這一點,後世的魏碑、唐碑與晉唐墨跡相比,同樣有這樣的差別。

  有的書家力求從碑刻中的點畫體悟出書丹時的鮮活面貌來,正如啟功先生所雲「透過刀鋒看筆鋒」。亦有眾多書家通過取法金石中的字跡,筆下洋溢着金石之氣,比如金農、趙之謙下筆多方,康有為下筆多圓,皆氣象不凡。

  碑刻中鮮明的方筆與圓筆,從消極處看,改變了墨跡的形態;而從積極處看,則讓略顯含混的筆形變得特徵鮮明起來,就像漫畫用誇張的手法表現了人的相貌特點。刻碑的人與書丹的人是同時的人,刻工其實是以刀刻的方式闡釋書丹的字跡,刻工對字跡的理解對於後世是彌足珍貴的。假如把書丹的原貌看做一座山,刀鋒不僅僅是籠罩在山上的霧,也是通向那座山的一條路。

逢周四見報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