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雁南飛\大運河畔踏歌聲\楊勁松

時間:2019-05-10 03:18:36來源:大公報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太湖邊的江南早已是江蘇名片,最近在揚州舉辦的首屆大運河文化旅遊博覽會,又以「大運河」這一千古民生工程的文化地標,在文化江蘇的國際版圖上濃墨重彩,一條大河將江蘇平原與華北大地的過去、今天與未來,脈脈相牽。在揚州「京杭之心」的運河畔,歌劇《運之河》上演,隋煬帝與大運河的絕唱迴盪運河兩岸,給海內外來賓留下深刻印象。

  五年前,為慶祝中國大運河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江蘇演藝集團創作了《運之河》,出品人徐寧女士介紹,該劇曾獲中國歌劇節七項大獎、並赴歐洲巡演,受到海內外觀眾歡迎,到故事發生地的運河畔實景演出為首次。該劇以大運河開通為經、以隋唐朝代更迭為緯,編織了一部家國與朝代的命運交響。隋煬帝在戰火連連中再開通運河,令民眾不堪重負、揭竿起義,水可載舟亦可覆舟,天下之水無非百姓。正確的歷史觀與價值觀下,該劇給予了隋煬帝與蕭后、江南船娘秀秀這兩組人物同樣的人文關照,該劇作曲唐建平在歐洲歌劇創作基礎上,將江蘇民族音樂元素融合於宣敘調與詠嘆調,蕩氣迴腸的音符充分體現了對歷史反思的濃烈、對人性情探的悠遠。舞台上,當秀秀不堪凌辱跳進奔流大河,當隋煬帝攜手蕭后訣別江都之岸,催人淚下的優美詠嘆伴隨的是觀眾身邊的運河夜色,風聲水聲再驚岸,一別已千年,古月照今塵。

  把中國故事講給世界聽,一直是近年中國文藝界致力的方向。用歐美觀眾熟悉的歌劇形式,講述古老中國的這段傳奇,打通並融合了東西方審美的屏障,《運之河》是成功樣本。當然,未必所有中國故事適合西方歌劇,要看題材自身蘊含的情感深度與歷史寬度,否則就是「東西文化兩張皮」,會讓東西方觀眾同時陷入審美的尷尬境地。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