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閒性閒情/一筆之差分真假/李英豪

時間:2019-04-19 03:18:25來源:大公報

  外國有一狂人,權位在握,總愛張開醜陋嘴巴,胡言亂語,大放厥詞,顛倒是非黑白,把假的誑說成真的,指真的全是假的,滿口謊言,不斷地以更多假話掩蓋被揭穿的假話,認為假話說上一百遍、一千遍,就會變成真的。居然有愚民及追隨者不懂辨識,真假不分,毫不懷疑,盲目信以為真,堪稱一丘之貉。

  在收藏古書刊本和古書畫方面,可說也有大同小異的情形。有些毫無誠信、只顧牟利的奸商或賣家,也光靠一張大嘴巴吹噓,硬將偽本說是真本,把近仿的假書畫說是真跡。居然有不少不懂鑒別,或充作「內行」、或附庸風雅之輩深信不疑,唯恐「走寶」而失諸交臂。世事往往如曹雪芹《紅樓夢》所言:「真作假時假亦真。」

  曾有古書商向友人推銷,指手上數卷多冊的「珍罕品」是「宋刻真本」,是一位收藏家仙遊後遺下來,其子孫急於求售雲雲,說來繪聲繪影,口沫橫飛,謂從來沒有遇過這樣「完美的真本」。湊巧在下適逢其會,助友人細細翻閱,除了發覺字體刻印不精良,版式、行款、版面與分欄等不對勁外,就是忽略了避聖諱;書中凡涉及宋代皇帝的名字時,就破綻盡露。宋人為了表示尊敬君主,皆不敢直接稱其名號和刻印書上,而改以缺筆、缺字或換同音字等方式來避諱;宋版刻本圖書避皇帝諱極嚴,深怕被降罪,故刻工大多以缺末筆的方式避之,或以「今上御名」或「太上御名」、「淵聖御名」等字樣,來避當時在位或已遜位皇帝的名諱。例如宋太祖趙匡胤的「匡」字、宋真宗趙恆的「恆」字和宋徽宗趙佶的「佶」字,每字也刻少了最後一筆,真本上必分別刻成「匡」、「恆」和「佶」。明、清以後的仿本,刻工都不在意,不知要避諱;有些自作聰明者還誤以為是原印本刻漏或印刷不清,於是不會缺一筆,整個字也筆畫絲毫不減完整地刻出來,遂露出馬腳,成為偽本證據之一。像附圖宋代趙汝愚編的《國朝諸臣奏議》(揭開的一頁為司馬光所奏),明、清後仿偽本俱不避聖諱,即為一例。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