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考場烈士/陸布衣

時間:2019-03-23 03:18:17來源:大公報

  明代天順七年,會試。考場突然起大火,九十多個考生被燒死。

  「國立大學校長」閻禹錫,上書皇帝,請求贈死難的考生為進士。

  皇帝一開始沒有答應,還責怪他們沒做好消防工作,要追究責任。後來,皇帝又改變了主意,追贈那些死去的考生為進士出身,並親自寫文章紀念他們。於是,有關部門,將死難考生的遺骨,分葬成六座大墳,就葬在朝陽門外。「天下英才之墓」,幾個大字就是英宗所題。

  到了弘治十七年,南禮部主事王偉上書說,他的父親王照,就是那九十多位進士之一。現在,那些死難進士,墳墓沒有人看守,也沒有人祭祀,各家子孫,道遠不能來盡孝,要求修建祠堂方便祭祀。

  皇上好人做到底,命令有關部門修好牆院,立好祭亭,將英宗的祭文刻好,還令人看守。

  關於這次考場大火,明朝的另一位作家王錡(一四三二─一四九九),他比沈德符要早出生很多年。他的《寓圃雜記》卷九,也有《春闈失火》記載,卻簡單得多:

  「天順庚辰,春闈火起。監場御史焦顯,因鎖其門,不容出入,死者數十人。焦頭爛額,折肢傷體者,不可勝計。」

  責任是誰很清楚,但不知道他為什麼不寫皇帝追認的事實。

  科舉讓士子們像打了雞血一樣,一直亢奮,十年寒窗,目標非常明確,考取功名,光宗耀祖。

  顯然,這場大火,監考部門有推脫不了的責任。

  九十多考生雖然死了,但畢竟「功成名就」。如果不發生大火,那麼只有極少數人才可能考中。

  追贈進士,他們本人並沒有得到好處,人都死了,進士有什麼用?只落得個冷冰冰石碑上的名字,供後人瞻仰並虛榮地自豪一下。

  皇帝做的這一切,都是為了維護科舉制度,確保自己的基業萬古。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