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招牌體」書法\

時間:2019-01-08 03:18:09來源:大公報

  篆隸楷草行,書法大家各有所擅長的也可以說是招牌式的書體和風格。顏筋柳骨,顛張醉素,即是最鮮明的概括。

  清末民初的書法家王垿,字爵生,是筆者膠東同邑的鄉先賢,官至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賞加一品頂戴。王垿與父親王蘭升、兄王塾均中進士、入翰林,這在整個清朝歷史上都是罕見的,有「一門三翰林,父子九登科」之譽。王垿得家學淵源及博採眾長,以形體長方的正行書最為拿手,人稱「垿體」。這算是王垿的「招牌體」。

  不過,在王垿身上,「招牌體」又演繹出了另外一層意思。當時北京流傳一條對語:「有匾皆書垿,無腔不學譚。」「譚」即譚鑫培,大名鼎鼎的梨園領袖「小叫天」。而「垿」當然就是王垿,京城「凡銀號、錢莊、酒樓、茶館、綢緞布店、洋廣雜貨之牌匾、對聯幾無一非王之筆跡。」

  表面上看,這句話好像是在以類比譚鑫培的方式誇王垿,實則不然。時人評價王垿書法「骨格低下」,力摹翁方綱,「亦僅得其跡象而失其精神」。王垿的老師、狀元曹鴻勛對他說:「汝終日在綢緞裏頭作生涯。」意思就是王垿善寫綢緞、銀錢福祿喜壽等字樣,天天與商賈來往。王垿的山東同鄉徐堉也是位翰林公,善意地批評:「子非善書,乃好寫耳。」

  環顧當時北京鬧市,如瑞福祥、謙祥益等字號,招牌、匾額、對聯,許多都是王垿大作。其字遂堪稱「招牌體」。徐堉說:「爵生之字好似街頭崗警植立。」實在是形象至極。商家之所以願意找王垿,在於他本人有興趣,也比較好說話。這也好比,代言廣告多的藝人,並不一定是藝術成就最高的。

  不過,王垿此人「雖非清流,而頗奉公守法」,寫招牌對聯只是賺點潤筆費,並沒有借審批工程、物資採購進行官商勾結的事情。較之而今某些剛學了幾筆刷子便在大街小巷遍題墨寶的貪官,要好得多。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