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小孔乾坤大/李英豪

時間:2018-12-14 03:18:25來源:大公報

  古代讀書人常說「斗室天地寬」。現今我們鑒別古器(尤其是佩件)和蜜蠟珠子時,不妨湊上一句:「小孔乾坤大。」大家不應僅憑小孔作為鑒證的唯一依據,因為小孔的打法同樣可以仿古偽造;但細察明辨及用心比較,不失為重要線索之一,其中亦大有學問。

  例如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一些管珠,有「對鑽孔」,用作貫穿。那時工具簡陋,大多用以手轉動的管狀鑽,技巧特徵是兩面對鑽至打通為止。紅山文化至殷商佩玉,亦多見用桯鑽、或兼用管鑽;鑽成的「對打」小孔,其形皆外大內小,即孔口較大,像漏斗形逐漸向內收窄,造成的孔道絕非平直規整的滑淨,亦不會外內口徑大小相同,因為不是用近代電動機械鑽成。近人稱這種打孔法為「馬蹄眼」。古代管鑽屬空心,常常留有原始工具造成的自然螺旋紋、或台階形的痕跡,難以作偽;古桯鑽呈小棍狀,鑽出的孔必然上口大、下口小,孔底皆為尖細斜坡形。

  這一方面,古蜜蠟珠子和高古玉珮也甚類似。真舊珠子用人手操作的簡陋工具鑽成,輒使孔道顯得歪斜不均,不夠垂直,亦不夠規整;加上蜜蠟堅硬度遠不及玉,工具力度不足,鑽技又欠準繩,難免每顆珠子孔道歪斜角度各不同,甚至有些微磨損、或細微網狀裂綹。十八世紀以前的蜜蠟珠子,不少仍採用兩邊對打方法,避免蜜蠟爆裂;有些一邊孔口明顯較大,另一邊小許多,而孔道皆呈漏斗形或喇叭形。近代有奸商精心仿古,偽造這種古老打孔法,但不是用手拉動的舊式螺旋轉子,故無留下螺旋紋於孔道四壁;孔口與孔道俱無天然經久氧化的痕跡。我們在十倍放大鏡下,可一目了然,而且可察覺孔道無日久產生的珠網般細裂紋,更不會有如「爆花」的極微小光點。

  有一些珍罕蜜蠟珠子,像附圖左方者為非洲帶藍的金絲綠蜜蠟(含硫化物及黃鐵礦等),因質較堅硬,故鑽孔時要加高熱,以致孔周變紅。右方的摩洛哥綠蜜蠟則較易鑽孔,孔口則無磨損,乃用近代工具鑽成。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