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所謂「瘋狂」/楊 騏

時間:2018-09-26 03:17:04來源:大公報

  所謂「瘋狂」,只不過是「不同」而已。

  教養好一些的人,喜歡用「He is different」這類稍顯禮貌的話語來代替說一個人是瘋子,然而更多的時候,我們對行為迥異或秉持異見的人,會習慣性地指責他們是瘋狂的,就像十七世紀對女巫們施行冷水酷刑那般無情,彷彿這樣區隔出「他者」與「我們」的界限,把與我不同的人貼上標籤,驅逐出我們的領地,才能保證我們的安全。

  哲學史上這樣的例子俯拾即是。

  古希臘的蘇格拉底,常常遊走在市集與人討論哲學,他說:「我所知道的一切就是我對一切一無所知」,他懷着這份「無知」的自覺詢問別人「何為勇敢」、「何為道德」、「何為真理」,有人覺得他是挑戰常識的聖哲、有人覺得他是胡言亂語的瘋子……雅典將這個與別不同的怪人推上了審判席,冠之以「荼毒年輕人」和「不敬拜雅典眾神」的罪名,並用一杯毒酒處死了蘇格拉底。

  十六世紀初,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說」衝撞了當時的教會所提倡的宇宙觀,致使其一生都被教會迫害。伽利略和布魯諾等人也因為支持「日心說」這種瘋狂的想法,而被教會以炮烙之刑處死。

  十七世紀,與笛卡爾、萊布尼茲齊名的史賓諾莎,原本生活得頗為富裕,從小接受正統的猶太神學教育,但他公然以理性主義的觀點批評《聖經》,同時否認超自然神的存在,引得教會強烈不滿,將他驅逐出了教會,甚至迫他搬出了猶太人的居住區。年僅二十四歲的史賓諾莎,此後只能以磨鏡片為生,潦倒窮困直至死去。

  這樣的「瘋子」在如今也比比皆是。

  「做創作的人往往都有一份瘋狂」,本地沙畫藝術家海潮曾這樣感慨過。一次訪談中他提及童年往事,他說他很記得讀幼稚園還是小學的時候有一個畫面,他不停地在畫畫,像瘋了一樣在畫,停不下來。但又怕被母親看見這種瘋狂,只能假扮自己正在做功課。可是始終無法停止,直到畫滿了整整一本日曆,才漸漸收手。這個異於常人的畫師,如果不是在陳奕迅的《一絲不掛》MV中為人所認識,大概也會被人鄙夷地扣上瘋子的罵名吧。

  其實所謂瘋狂不過只是不同而已,可是我們對這份「不同」又有多大的容忍度呢?

(上)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