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為了紀念的忘卻/楊 騏

時間:2018-09-17 03:17:08來源:大公報

  九月十二日是張國榮六十二歲冥壽,生前的經理人帶領一眾粉絲前往寶福山祭奠,連好友唐先生都曬出舊照秀起了恩愛。即便被祝福的主角已經去了天上,也無法阻止這人間依然熱鬧非常的慶生活動。這在十年前是難以想像的。

  身為張國榮的擁躉,看着這番景象理應高興,但我心中卻有些隱憂。

  張國榮去世後的四五年時間內,不少打着紀念名號的報道和紀錄片,學着毛利小五郎的樣子探尋張究竟因何自殺,是情人變心?是事業不順?是拍片撞邪?硬是用紀錄片的框架拍出了懸疑片的氛圍,卻對「抑鬱症」這個詞諱莫如深,現在回頭看來十分可笑。魯迅先生的文章《為了忘卻的紀念》裏頭說:「這裏所說的事情其實是不確的」,用來描述那段時間的媒體報道實在恰如其分。

  經過長久以來的「撥亂反正」,到了現在,卻隱有一股「矯枉過正」的趨勢:不知何時開始,「張國榮」這個名字已在網絡上被「封神」,說不得半點不是,開不起半句玩笑。每年他定期被拿出來紀念兩次,秋天是生日,春天是死祭,只是無論線上還是線下的媒體,紀念的套路幾乎全無創意,言論內容也大抵都整齊劃一,春天用完秋天照搬也無甚緊要。

  在慶生活動的一片「歡天喜地」中,我的一位朋友寫了一篇題為《後榮迷現象:幻象之術和神曲之旅》的文章,略顯沉重的論調在整個粉絲圈中看起來似乎格格不入,但卻穿過了亂象觸及了幻境中的些許本質。

  文章開首便敲問道:我們所迷戀的是否真實存在?在一張紀念會場的相片下,作者繼續寫道:「觀眾們卻常沉醉於虛擬的投影之中……錯誤地把影像/鏡像當做了真實。我們看到的『張國榮』是由一塊屏幕與一束燈光所組成,我們迷戀的是機械時代的複製品,作為本原的張國榮已經永遠都無法觸及」,儘管如此,無數粉絲仍在網絡上恭賀他生辰快樂,打call、打榜、投票一應俱全,絲毫不在乎這是現實還是幻夢。

  「有一夢便做多一夢」,這是《夢死醉生》的歌詞裏唱過的,我們在「紀念」的名號下做夢,把他造成一處可以逃避俗世紛擾的樹洞,把自己的頭埋進去,做一場感動自己的好夢。(上)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