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一頭滿足的豬/米 哈

時間:2018-07-23 03:17:08來源:

  常言道「不怕生壞命,最怕改壞名」,言下之意,名字比命運重要,進一步再想,就是印象比本質重要。這個說法對抗命定的人文精神值得一讚,但在不求甚解的年代,印象比本質重要的態度,往往育成了膚淺。對人如是,對事如是,連對一種思想,也如是。

  有一種思想叫「功利主義」。作為倫理學的其中一個理論,功利主義認為最好的行為,就是「效益」最大化的行為。不少人聽到「功利」與「效益」二詞,望文生義,便以為功利主義只是講求個人利益的享樂主義。追本溯源,「功利」與「效益」的核心,其實是一種對幸福的追求。

  在一八六三年,英國古典自由主義哲學家米爾(John Stuart Mill)出版了《功利主義》一書,開宗明義,指出功利主義不是單純的享樂主義,「將功利主義作為道德基礎的主義(最大幸福原則)認為,行為越能增進幸福就越是正確,而越能產生不幸就越錯誤。許多人對此心生厭惡,他們認為,那種認為生活只有快樂而沒有其他目的與歸屬的理論只適用於豬。」

  米爾進一步說:「當一個不滿足的人比當一頭滿足的豬好,做一個不滿足的蘇格拉底式的聰明人比做一個笨蛋好。」換言之,追求幸福和滿足,並不是以動物性的慾望為依據,而是以人類文明的美德為標準。因此,米爾提出,快樂是有高低之別,人應該為了高級快樂(如捨己)而放棄低級快樂(如物慾),並以人的良知與社會同理心作為功利主義的規範,以獲得全人類效益最大化、幸福最大化的可能。否則,人只是一頭豬。

  米爾的「豬言論」不知道是否欠缺了動物平權的意識,但在性別平權方面,米爾絕對是先行者之一:在一八六七年的第二次改革法案中,米爾便提出以沒有性別意識的「person」取代有男性認識的「man」來指涉「人」,提案隨即惹來下議院的一陣笑聲,並遭到否決。做「一個不滿足的蘇格拉底式的聰明人」,看來,的確不易。

最新要聞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