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文化什錦/外國人留學中國小史\海 龍

時間:2025-11-14 05:02:19來源:大公报

  說到留學,一般人印象是中國人去外國讀書。但其實,中國是個留學大國,它不僅是留學生輸出國,在古代更是個留學生引入國。中華文明歷史悠久,它在相當長時間裏引領世界發展潮流,在政治、經濟、科技和藝術等方面都是高峰,而且跟國外有着長期交流。早在先秦時期就有絲綢之路,中土向國外輸出物質文明、思想和文藝等。雖然那時候大中華文明先進,但並沒有刻意輸出文化,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自然吸引了外國留學者。

  據載歷史上最早外族裔到中土留學的是漢明帝時代的匈奴人。《後漢書.儒林列傳》記錄漢明帝博覽群書很有才華,經常在京師開講座給儒生答疑解惑,聲震華夏。漢明帝也興建學校為功臣子弟施行教育,這些舉措傳到國外,吸引了周邊國家前來留學的興趣。史載「匈奴遣伊秩訾王大車且渠來入就學」,來者是南匈奴王子,漢明帝安排他在洛陽太學讀書,是中國歷史上最早有記錄的留學生。其後又吸引了更多匈奴人留學,有些匈奴人甚至改漢姓、穿漢服、說漢語。著名的例子有西晉末年的匈奴胡人劉淵竟然以「光復大漢」為立國口號,可見當時匈奴留學習漢俗的影響。

  外國留學生大批入華求學是在唐朝。當時中國商業發達國勢強大,西亞阿拉伯地區和中亞、南亞跟中國經商,而且政治互動頻繁,有眾多使節和商人長駐唐都。入鄉隨俗,他們當然要來學習中華政治經濟和風俗人情。除了絲綢之路留學人員,同屬中華文化圈的鄰國來華留學也非常踴躍。比較著名的有日本派遣大量「遣唐使」,他們回國對日本文明進步有大貢獻,也有人在中國入仕甚至成為《全唐詩》收錄作品的詩人。除了日本,當年還有朝鮮留學生,那時叫新羅國,如較有名的崔致遠,十二歲來華學習十六年並在揚州做官,回朝鮮後擔任要職,為中朝文化交流作了貢獻。同樣,大食(古阿拉伯)、安南(古越南)、緬甸、尼泊爾等國亦遣人來華留學。除國家「公派」,還有私人留學的,當年唐朝政府對國外留學人員有優惠和獎學金,甚至給留學生特權,專門設置「賓貢進士」提拔外國人,發放「綠卡」允許他們在中國經商、考試、做官。留學生們來去自由,對傳播華夏文化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宋代對外國留學生也非常重視,專門建立了「蕃學」制度,為久居中國的外國人後代和國外來華留學生服務。據南宋趙汝適《諸蕃志》記載,有五十多個國家的商人先後同宋朝有過貿易往來。宋時對外國人在華教育也是非常重視的。除了教育外國人,在藏區、吐蕃、党項等少數民族地區也普遍建立官辦蕃學。

  元朝統治者征服華夏後曾歧視漢人,卻更樂於交往外國人。此期大量西域、高麗、日本和其他外國人入華。據文獻載元朝與亞、非、歐三大洲各國建立了多種聯繫,文化交流的範圍空前擴大。史載歐洲天主教曾以「十字教」名義傳入中土,促進了當時中歐文化間的互動和語言、習俗上的互相學習,促成了民間留學的種種實績。這一時期比較有名的例子有馬可.波羅來華等。

  明清兩朝也跟海外交往頻繁,來華學習者眾多,從官方到民間大量輸入了留學人員。明代留學生主要來自日本、琉球、暹羅、高麗、占城(今越南境)等國,清代來華不僅有亞洲等地的留學生,後期俄國也陸續派來留學生。

  進入近現代,說到「留學」似乎成了去東洋和去歐美的代名詞。其實,中國在古代曾經是世界文明的策源地和制高點,是世界各國留學受教育的首選地之一。在研究中西文明交流史和世界教育發展史時,我們不可數典忘祖,忽略了這個基本的事實。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