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文化經緯/遇見(七)\吳志良

時間:2024-10-31 05:02:09來源:大公报

  孫中山禮遇飛南第

  「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民族危亡,誰主沉浮?一八六六年十一月十二日,「亟拯斯民於水火,切扶大廈之將傾」的孫文,在香山翠亨村誕生。孫文又名中山,幼名帝象,號日新,十二歲時自澳門踏上前往檀香山的輪船,「始見輪舟之奇,滄海之闊,自是有慕西學之心,窮天地之想」。宏圖大志,非同尋常,國家振興,點燃希望。

  一八九二年秋,孫中山自香港西醫書院畢業後到澳門行醫,兼任鏡湖醫院醫生,開創鏡湖醫院西醫之先河。兩年前,他已在澳門報刊發表《致鄭藻如書》,並與鄭觀應等維新人士商討「改革明政」,與前輩共尋救國之策。回到澳門後,孫中山協助在香港讀書時認識的葡萄牙友人飛南第創辦《鏡海叢報》中文版,宣傳民主思想,壯大革命聲勢。雖然在澳行醫一年便被當局以不具有葡萄牙醫學院學歷為名禁止懸壺,但這反倒促使他回到廣州後更加專心致志、全心全意投入民主革命,以更好、更有效的方式濟世。在澳期間,孫中山與曾經幫助他申請行醫執照的飛南第等人結下了更為深厚的友誼。一八九五年廣州起義失敗後,孫中山「變裝裹傷繞道澳門」,潛往飛南第處,再由他護送到香港,脫離險境,繼續革命生涯。

  孫中山革命成功,離不開億萬中國人民的艱苦奮鬥,離不開千萬仁人志士的流血犧牲,也離不開眾多海內外華僑和友人的傾力支持。一九一二年元旦,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時,「最後一次在澳門握手道別,距今已經十八年」的飛南第特意致函:「懷着最大的喜悅,為您的勝利以及榮任中華民國總統致以最衷心的祝賀」,「期望自己尚可盡點綿力為您效勞」,「希望我們的老交情重新開始;葡萄牙和中國這兩個親密的友邦,亦將在一年半載之後成為兩個共和國!那真是好極了」。同年五月,對澳門念念不忘的孫中山故地重遊,在盧廉若公園接見澳門官紳,以示謝意,並再次與飛南第會晤,歡敘舊情。一九二一年就任非常大總統後,他曾擬聘飛南第為顧問,飛南第以年事已高婉辭。如斯友誼,人間難得。「十年身事各如萍,白首相逢淚滿纓」,君子之交,患難相見,無分民族,不論信仰,只有閃閃發亮的人性光輝和樸素深厚的人文關懷。這是澳門最動人美麗的遇見,也是世間最值得歌頌傳揚的故事。

  孫中山一生從事革命工作,歷經艱險,正是因為在五湖四海有無數這樣的遇見,才化險為夷、化危為安,取得最後成功。澳門也很幸運,遇見了少年孫中山、青年孫中山和晚年孫中山,遇見了很多憂國憂民、探索民族復興之路的革命家、思想家,成為中國民主革命的策源地之一。而眾多的幸運遇見、眾多的動聽故事,又成就了澳門的光輝歲月和厚重歷史。

  在澳門,西方遇見了中國,中國遇見了西方。澳門本身,就是西方與中國遇見的結果;澳門的歷史,也就是中國近代史的一個縮影,清晰勾勒出中國近代化艱難進程中的輪廓。其間,多少重要事件、重要人物都與澳門產生了關聯,別有淵源;其間,有衝突和包容、有鬥爭和妥協、有光榮與屈辱、有歡樂與悲哀,更有百折不撓的民族精神和閃爍世間的人性光輝。

  所有這一切,又使澳門與祖國血脈相連、命運與共,使澳門與世界息息相關、同頻共振,鑄就了澳門古今同在、中西並舉的歷史文化底蘊,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交流互鑒經驗,不同而和、和而不同的社會環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話語體系。

  所有這一切,奠定了澳門在中西交流史上的地位,激發澳門在「振興中華」「世界大同」征程上繼續前行,迎接下一個更加扣人心弦、入人心扉的遇見。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