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黛西札記/求真與求善\李 夢

時間:2022-11-17 04:24:57來源:大公报

  近來參與策劃公益文化項目「秋閱冬讀」,冀望透過系列名家講座、城區漫遊和文創市集等,與愛書人分享秋收與冬藏的暖意和喜悅。首場講座活動於上周六舉辦,請來香港中文大學原校長金耀基和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原主任鄭培凱兩位著名學者,對談人文教育的意義和價值。

  金耀基不單在社會學領域著作等身,更曾擔任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於教育領域深耕數十載。其著作《大學之理念》自一九八三年面世以來,數次再版,至今仍是一眾高等教育工作者的必讀書目。在《大學之理念》及後於二○一六年出版的《再思大學之道》中,金公從不同側面省思大學之於社會發展之價值,尤其強調人文教育和通識教育的意義所在。是次講座中,他談及中國百年學術文化之變向,是由經學轉入科學,更巧妙地將《大學》的開卷語「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止於至善」轉換為「大學之道,在明明理,在止於至真」,以佐證當今研究型大學對於追求科學真理的關注。

  不論金公抑或鄭培凱教授,對於大學「求真」之道並無排拒,然而在他們看來,大學於「求真」之外,亦應關注人文教育之於學生成長的意義,即「求善」和「求美」的重要性。對此,鄭培凱教授回顧自己於一九九八年在香港城市大學創辦中國文化中心、推廣人文美育的緣起與多年實踐心得。彼時,香港城市大學原校長張信剛教授找到他,希望他在這所以理工學科為主的大學推動通識人文系列課程,提升學生的美學素養和底蘊。他和團隊因此廣邀內地及海外不同界別的知名藝術家和學者如白先勇、葛兆光和潘公凱等,從戲曲、茶道、書畫、文學等不同範疇,與師生分享互動。

  數十年來,系列講座、展覽和工作坊等活動豐富精彩,校內外反響不俗,卻仍免不了受到少部分教師質疑,擔心這些課程無法為學生的求職與「搵食」帶來直接幫助。可在鄭培凱等人看來,教育既要關心專業知識,亦應重視人格精神,教給學生在一日三餐營營役役之外,如何「做一個快樂的、幸福的人」。

  追求真理與追求美和善,從不是對立的,而是殊途同歸。若教育從業者明瞭於此,則眾人心中理想之大學,絕非遙不可及。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