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善冶若水/大會堂六十年\胡恩威

時間:2022-10-03 04:24:18來源:大公报

  香港大會堂六十周年的紀念活動,也包含了香港其他六十年前啟動的文化項目:例如圖書館、藝術館等等。這六十年香港文化發展有着很大的變化,香港百多年的歷史裏面一直都有文化,把香港定位為「文化沙漠」是錯誤的,香港從來都不是文化沙漠,用「文化沙漠」去形容香港其實是不合適的。

  香港是比較像一片「文化熱帶雨林」,裏面存在着各式各樣的文化。早於大會堂成立以前,香港已經很有「文化」。什麼是香港文化?上世紀五十年代《大公報》培養了大批攝影視藝人才。例如剛剛離世的畫家歐陽乃霑先生、攝影師陳跡先生和邱良先生,很多都和當時《大公報》有關。所以如果說到文化基因,《大公報》才是香港的一個文化基因重要構成。《大公報》還培養了金庸,金庸後來創立了《明報》。很多文人都是和《大公報》有着非常密切的關係。

  後來的《中國學生周報》,各式各樣的文藝青年,也都和《大公報》培養的作者有關。國際知名導演王家衛,其電影作品例如《花樣年華》,靈感就是來自七十年代劉以鬯先生的小說。所以《大公報》的文人系統對香港文化非常重要,需要正視和確認。中文大學小思教授做了很多香港五十年代作家的研究,但似乎並沒有受到正當的了解和認識。

  很多人以為大會堂才是香港文化的開始,其實並不是。筆者認為,香港文化真正的開始自五十年代已現端倪。所以重建香港的文化歷史非常重要。

  經常去辯論「香港是不是文化沙漠?」其實有點奇怪,因為有人的地方,就有文化。只是那個文化是怎樣的?那麼我們怎樣形容香港文化呢?

  大會堂建成六十年之後,香港出現了一個西九文化區。這個文化區和大會堂有什麼分別呢?只有硬件沒有人的軟件,是不是對的?大會堂是一個硬體場地,一個真正的文化大都會重視的是「人」,有「人」才有文化,硬件應該配合人的發展,而不是人去配合硬件的發展。

  回顧《大公報》和香港文化發展的關係,對香港未來發展,說好香港故事、說好中國故事,非常重要。若果只把香港文化固定在六十年,它只是香港政府開始介入文化的一個階段,並不能全面代表香港文化。而在政府開始推動文化藝術之前,其實香港已經有着非常豐厚特色的香港文化。別的不說,《兒童樂園》這份雜誌,已經是香港那個年代非常具標誌性和巨大影響力的一份兒童文化刊物。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