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黛西札記/與文同樂\李 夢

時間:2022-01-20 04:24:51來源:大公报

  不久前,獲邀參與香港電台《與文同樂》部分節目策劃,最近的幾個周末一直在文學和音樂的世界裏漫步遊走,過得十分「文藝」。顧名思義,此系列節目意在尋找文學與音樂的潛在關聯,字詞與音符互動,人與文字同樂。

  我以八個主題來鋪排自己參與策劃的八期節目,包括愛情、自然、旅行、故鄉和女性等。根據不同主題,首先找尋自己熟悉的文本(可以是小說、散文,也可以是藝術家傳記和書信等),再依照文本的內容、行文風格和語境等,搭配適當古典音樂選段。此前,雖說知道音樂與文字之間可能存在的關聯與互通,但直到開始為這些節目搜集素材的時候,才真正發覺其間的樂趣和奇妙。不同國家地區、不同文化背景的文本,配合他國、他處或是他人筆下的樂音,竟能撞擊出如此妙不可言的化學反應,可見「藝術世界不設限」從來不是一句虛言。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在準備以「故鄉」為主題的那期節目。為季羨林先生的散文《月是故鄉明》配上著名印象派作曲家德布西(Claude Debussy)的鋼琴曲《月光》,為我中學時代很欣賞的台灣作家簡媜的《夏之絕句》附上十八世紀意大利作曲家韋華第小提琴協奏曲《四季》(The Four Seasons)之《夏天》,這些都是自然而然的選擇,樂音與文字的契合毋須多言,而另外的數段文本與旋律之間的互動,則給我意料之外的驚喜。

  比如,我選了汪曾祺先生的散文名篇《故鄉的野菜》,並突發奇想配上貝多芬的《十一首短曲》(Bagatelles,Op.119)。浙江鄉間野生芥菜的故事,看似與兩百多年前德國作曲家為鋼琴寫作的小品風馬牛不相及,但細細品讀,汪老文字的生動、俏皮及偶爾顯露的小幽默,與「樂聖」貝多芬的這些短小精巧的曲目對照來看,着實有異曲同工之意。另外,當挪威作曲家格里格廣受歡迎的鋼琴協奏曲第二樂章遇見老舍先生的名作《想北平》,安寧、詩意又略帶憂傷的氛圍彌散開來,時空的距離彷彿頃刻消弭不見。

  疫情反覆已有兩年多,在並不明朗的冬日再讀文學名篇,重溫那些聽過千百遍的旋律,分外覺得感動。我想,藝術的價值與力量,恰是在這不明朗中找出光亮來吧。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