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善冶若水/國學在香港\胡恩威

時間:2022-01-19 04:24:49來源:大公报

  香港大專教育有一個特色,就是把很多與中國傳統文化有關的課程變成校外進修。書法是其中顯著的例子之一,它並非校內的常規課程;中國傳統有關的哲學、歷史、藝術課程也被邊緣化。再如,近年中大哲學系將一些哲學課程變成自負盈虧的課程,學費不低,這可能導致國學僅成為一些退休人士有錢有閒才能修讀。對國學的基本認識應從幼兒開始培養。在我看來,國學被邊緣化、被閒科化的現象,正是不少香港年輕人對國家產生疏離感的一個原因。愛國思想來自文化認同。

  近年,內地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大力弘揚,年輕一代熱愛和追求國潮,可謂愛國價值觀培養的核心。文化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反觀香港,這種模式似乎並沒獲得支持。在教資會的審批制度中,國學通常被視作閒科、功用不大的學科,自然被邊緣化。在大學裏,國學類的人文科學學者,其發展空間非常有限,不如工科、商科吃香。這也是香港社會發展單一化的重要原因。

  書法、文史、哲學等國學的基本,無疑需要普及化。基於此,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應該肩負更大使命,推動國學及國民文化教育,不妨從形成詩詞歌賦、琴棋書畫、文化生活等研究系統開始。博物館不僅舉辦活動,更是學術機構。可惜的是,現在香港的學術界和博物館可以說是切割的。博物館應是教育系統的一個部分,與教育有機結合。

  香港的博物館和圖書館是時候好好發展。近二十年來,曾經也是「亞洲四小龍」的新加坡、韓國在這一方面都有量和質的飛躍。上海也是一樣。若在YouTube看看,央視或地方電視台也好,都拍了大量和國學相關的紀錄片或教育類影片,題材更是不乏《黃帝內經》、《易經》、《道德經》等。中國傳統及文化的推廣,在內地做得很好且進步很大。

  香港不缺國學人才,只不過能讓他們施展的平台不多。再以書法為例,無論是傳統還是實驗創新,香港也不乏人才,卻得不到太大重視。這也許是香港目前尷尬的情況,我們身處中西文化交匯的城市,對西方帶有膚淺的理解,對中國文化更甚。因此,香港要面對現實,作出改革,才能找回一個正常發展的文化狀態。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