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自由談/在路上\木 田

時間:2021-10-20 04:29:33來源:大公报

  疫情期間談論「在路上」似乎不太合時宜,且不說關口封閉,城市封鎖,就算闖過了重重關卡,捱過了或長或短的隔離,在路上的也不光是想看的風景和看風景的人,大概率還要與病毒同行。這種與病毒同行的狀態不知道要持續多久,恐怕這多少會影響人們「在路上」的心情。

  「在路上」需要什麼樣的心情呢?或者說人們通常是被怎樣的心情驅使着「在路上」呢?「在路上」有很多制式的符號,比如旅行時特定的穿着和玩伴,比如豪華的酒店和美食,比如社交媒體上令人炫目的照片,但除去這些符號,更重要的原因是新鮮的環境和體驗,是對於活着的自由和自我的追尋。凱魯亞克寫過一本十分暢銷和有名的書,名字就叫《在路上》,常常被人們說成是「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作,但透過不羈的外殼,我看到的是廣闊的天地,是對自我和世界的探索,是生活中的雞毛蒜皮最終就是雞毛蒜皮的安心。

  河南鞏義有這樣一塊匾額,上題「留餘」二字,本意是教導後人做人做事都要留有餘地,但在我看來,「留餘」二字也可用來詮釋「在路上」的含義,人們之所以上路,何嘗不是為自己和生活「留餘」呢,留的餘是什麼呢?我想就是對生命的無盡熱愛和無限可能吧。

  「在路上」不光是尋求新鮮、自由和各種可能,更多的是去體驗「失敗」,而這種「失敗」永遠不會在安於自己限度之內生活的人中出現,但我們有時不得不承認,相對於永遠沒有「失敗」的人生,「失敗」更誘人,也能給人帶來更大的安全感和自由。

  在《老人與海》中,老人桑迪亞哥在海中不斷地去挑戰自己的極限,去迎接大概率的「失敗」,但這種「失敗」絲毫不會掩蓋他是最好的海上打魚人,大海便是他人生無邊的路,他願意永遠在路上。「在路上」就是人性的不軟弱。

  不管我們的生活正遭遇怎樣的困難或不幸,不管我們最終對於人生做了怎樣的選擇,不管病毒是不是還在與我們同行,但若能一直「在路上」,不一定非要是地理上的穿越,只需心境自由,不受外物束縛,勇敢地拓展自己的邊界,那些看似過不去的困難或不幸終究會淡去,大多數選擇也變得可推翻重來。「在路上」能讓我們「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