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HK人與事/參觀月壤記\阿 薯

時間:2021-07-05 04:24:20來源:大公報

  圖:香港理工大學研發的「初級封裝裝置」。/作者攝

  國家航天團來港,除了帶來乾貨滿滿的航天知識講座,更帶來了嫦娥五號從月球採集回來的月球土壤樣本,並且留在香港展出。從得知這個消息的那一刻起,我便一直期待着能去會展中心,親眼看看從地球以外的星體帶回的東西──哪怕只是一點點「土」。我想,這是拉近我與太空的距離最難得也最容易的機會。

  開放網上預約參展的那天,我立刻選擇開展第一天就去「圍觀」月壤。或許因為當天是周日,白天的四個時段名額都已經滿了,隻有傍晚六時後還有名額。為了盡早看到月壤,我便選擇了這僅剩的首日時段,後來事實證明,這時段選得恰到好處。

  六點多抵達展館,門口看着人並不多,殊不知進門後才發現是另一番光景。參觀月壤的區域被用透明隔板圍封起來,市民需在外面排隊,分批進入,分流訪客防止人群聚集。當時眼見有近二十餘人排隊,擔心錯過六點半的導賞團,我便先在場館內四處逛了起來。

  這個展覽的全稱為「時代精神耀香江之百年中國科學家主題展」,裏面有月壤展區、嫦娥五號及理工大學的展區外,還有兩個互動展區,一個是用VR設備體驗登上月球、火星的感覺,另一個是和機器人打羽毛球。除了這些,就都是展板,上面梳理了很多中國科技發展的歷史。但坦白說,和實物展區及互動展區比起來,這些靜態圖文對參觀者的吸引力,稍微弱了些。

  由於心裏惦記着不能錯過導賞團,我就提前回到入口處等待。過程之中,不少市民都來問導賞團在哪裏排隊,不一會兒身邊就擠滿了人。時間到六點半,一位身穿紅色西裝的導賞員走過來,跟大家打了招呼。「不好意思,我稍後的介紹說普通話可以嗎,我會說慢一點。」導賞員略帶歉意地說,聽得出來,這是一位內地來的朋友。

  「沒問題,我們沒問題的。」安慰的聲音此起彼伏,不少是「港普」。這一刻,心裏突然一暖,也說不上為什麼。

  導賞團開始了。跟着導賞員,一路從月壤、「嫦五」、理大展區,逛到六大主題的展板,被科學家們愛國、奉獻的精神深深感動。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有幾位家長,專程帶着孩子過來,認真仔細地聽導賞員講科學家的故事。其中一個媽媽對女兒說,「好好聽聽這些故事,我們國家能有今天的發展,真的非常不容易。」

  聽完導賞,回到月壤區,排隊的人終於不那麼多了。進去之後,首先看到的是由香港理工大學研發的「初級封裝裝置」,它旁邊放了嫦娥五號在月球展開時特製的五星紅旗展品,另一旁的櫃子中則是同樣來自理大的「表取採樣裝置」,正是這個儀器,協助嫦娥五號「挖土」成功。展區中間,就是被放在水晶球樣式器皿中的月壤。圓圓癟癟,看着像一塊銀幣。

  這就是月壤啊!我這外行看不出門道,但看到的那一刻,還是格外激動。旁邊的參觀者們,一個個舉起手中的相機、手機,或拍月壤,或自拍和月壤的合影。大家都在感慨:了不起,太了不起了。

  由於每一組參觀限時五分鐘,很快我們這一批就被工作人員「趕了出來」。我獨自逛到理工大學展區,聽工作人員介紹起理大參與開發的航天儀器,一旁不時有市民問「這裏是不是導賞團」,或者乾脆停下腳步,加入到旁聽環節。能感覺到,來參觀的人們對中國的航天科技,真的興趣滿滿。

  我拿出相機,想再拍攝幾張照片,突然看到剛剛在月壤展區拍攝的「初級封裝裝置」,和在理大展區展出的,顏色有點不同。問了幾個工作人員才知道,原來月壤展區的「初級封裝裝置」,那個罐子是跟着嫦娥五號去月球、裝了月壤回地球的真品!

  得知這一消息,我和另一位參觀者又去排了一次隊。好在可能時間也比較晚了,沒什麼人,我們很快被放進去。我仔細看着玻璃櫥窗裏的封裝罐,上面有一些磨損的痕跡,罐蓋不知是否因曾受到高溫變得有些黑,上面的理工大學logo卻仍清晰可見。這個罐子,從香港出發,到了月球,再帶着月壤返回地球,現在又回到香港展出,算是「凱旋而歸」。能帶回月壤,它是功臣,它背後的理大團隊,更是功不可沒。

  快離開的時候,我看到一本留言本,上面有不少是稚嫩的筆記,「敬佩中國科學家」、「中國好」……不乏驕傲、自豪的之言。其中印象最深的一句,有人這樣寫道:「這是最好的國民教育課。」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