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自由談/文藝.青年\于媛澄

時間:2021-04-19 04:24:59來源:大公報

  圖:林奕含長篇小說《房思琪的初戀樂園》。\資料圖片

  高中三年,我修讀中國文學和中國歷史,朋友總戲稱我為「文藝青年」。但真的文藝,不是咖啡館裏看書,天台賞月;也不是柳下彈琴,對湖作畫,更不是我這種只懂背誦書本的人。當我們看到感時傷懷,即興賦詩的人,便認為這是文藝的,其實不然。

  真的文藝,是內心的苦澀。早前閱讀了台灣文藝作家林奕含的長篇小說《房思琪的初戀樂園》,深受啟發,令我不禁沉思,文學到底為何物?有人說,文學有時是一種思想,是一種情感,是一段故事。

  而林奕含卻告訴我,文學及語言竟能成為誘姦與哄騙之物。它在加害者對受侵害者不可逆轉之剝奪和取樂中成為殘忍的同謀,背叛了溝通和文明,也使人迎向了失語和瘋癲。

  她說:「我已經知道,聯想,象徵,隱喻,是這世界上最危險的東西。」於是她叩問:藝術它是否可以含有巧言令色的成分?即使某個思想體系它本來有非常非常多的裂縫,只要用語言,用修辭,用各式各樣的譬喻法去彌補,這個思想體系最後就能變得堅不可摧。引用胡蘭成在《今生今世》裏的一段話:「我有愛玲,卻又與小周,又與秀美,是應該還是不應該,我只能不求甚解,甚至不去多想,總之它是這樣的,不可以解說,這就是理了。星有好星,雨有好雨,人世的世,亦理有好理。這樣好的理即是孟子說的義,而它又是可以被調戲的,則義又是仁了。」這麼說來,所謂真正文人那個千錘百煉的真心,到最後竟然只變成食色性也而已啊。

  林奕含繼續叩問:會不會藝術從來就只是一種巧言令色而已?所謂的藝術家,他不停的創新形式,像翻花繩一樣創造各種形變各種質變,但是這些技法會不會也只是一種巧言令色而已呢?在文學的信仰徹底崩塌前,她拚了命地不斷地給它填加足夠的形容詞,口上說着拒絕讓它成為主語的角色,但她寫的每一個字都在不斷地執拗地鞏固着它的主語的地位。在她去世前的最後一個採訪視頻中,她說:「錯的不是學文學的人,而是文學辜負了我們。」

  《小王子》裏也暗示我們,生命中那些精彩的部分,都是說不出來的那一些。你看到了不一樣的世界,但別人不理解,所以你不能說;你畫了一幅「蛇吞象」,但別人卻說這只是一頂帽子。心裏有一個獨一無二的世界,這是幸運,但身體依舊是普通人的身體,這是悲哀。所以我想,林奕含之所以會作出如此批判,是因當大千世界的奇偉瑰麗被現實擠作一團,產生的大多是痛苦,無處宣泄的,而這是文人們所必須承受的。

  內心世界越是華美,在現實生活裏越是抓耳撓腮。「知乎」上有個對於文藝的闡釋十分精彩:那些表現在面上的,不過是千分之一,我們就讚嘆其瑰麗,殊不知那只是大千世界在心裏激盪,撞出來的血,顯現在臉上的腮紅而已。我們總以為那腮紅是文藝,其實裏頭那攤血才是文藝,但是我們沒法看到,看到了也不會相信,那攤血腥才是世間美好的本源。青年給自己抹上了腮紅,就宣稱自己文藝,面上倒也說得過去。對的,真正的文藝,從來不說話。

  林奕含最後說道:「我們都知道『在心為志,發言為詩』,『詩緣情而綺靡』,還有孔子說的『詩三百 一言以蔽之 曰思無邪』。這些學文學的人,像胡蘭成,我們明明都知道一個人說出詩的時候,他應該是言有所衷的,他應該是『思無邪』的。所以其實這整個故事最讓我痛苦的是,一個真正相信文學的人,他怎麼可以背叛這個浩浩湯湯已經超過五千年的語境呢?」

  如果要解答她的話,我想分享木心在《文學回憶錄》寫的文字:「文學的最高意義和最低意義,都是人想了解自己。這僅僅是人的癖好,不是什麼崇高的事,是人的自覺、自識、自評。」文學的意義與價值其實在於你自身,你從中學到什麼,從中悟到什麼,都是你的獲得。同樣的,你若認為文學是虛假的,那便是虛假的吧。文學是前進路上的永不磨滅的燈塔,它的意義可以很小也可以很大,敬畏而真誠地生活,就是文學的意義與價值的體現。

  於我而言,閱讀文學是一次對靈魂的追尋。文學作品的解讀過程何嘗不是一個把作品中透露出來的客體世界重新還原為活的存在的過程呢。李白說:「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慨嘆時間飛逝,人生短促;《漢樂府.長歌行》的「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令我們不禁想到現在懶惰的自己,勸勉青年奮發圖強。

  作為讀者的我們,多多少少能在作者經營的世界裏發現自己的影子。林奕含也提到,在閱讀的時候,當你感受到痛苦,那都是真實的。如果在閱讀的時候你感受到了美,那也都是真實的。那麼,解讀文學作品的過程何嘗不是一次探討深層自我的過程,何嘗不是一次對靈魂的追尋呢?

  閱讀文學,是弘揚一種人文精神。例如孟子說,作為精神價值的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是「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如果沒有這種「心」,就「非人也」;荀子則說,「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亦且有義,故為天下貴也。」以至於現代文學中,魯迅以《吶喊》一書喚醒麻木,懦弱的中國人,令一代青年熱血沸騰……

  在眾多優秀文學作品中,大多包蘊着對於我們現代社會生活來說極為可貴的人文精神,借助閱讀文學作品去發掘它,進而在我們當下的生活中把它發揚光大,也正是我們青年的責任。

  閱讀文學,更是幫助我們找回丟失的情感。以往文人大多在當自己仕途失意,一腔激情被抽離之後,有感人生開始變得平庸和空洞。但在這多變的時代、激烈競爭的社會中,青年何嘗不是也丟失了許多曾給我們許多心靈慰藉的溫情?而日常生活的瑣事、忙忙碌碌的人生,不僅時刻考驗着我們的人性,也正日益磨損着曾盪漾在我們生活中的詩情。難怪周國平要在他的一本小冊子《人與永恆》中這樣感慨:「磚、水泥、鋼鐵、塑料和各種新型建築材料把我們包圍了起來。我們總是活得那樣匆忙,顧不上看看天空和土地;我們總是生活在眼前,忘掉了無限和永恆。」

  生活中,遭遇到壓力或艱辛是難免的,但如果我們擁有着一份生活的激情,我們就有了挑戰它們的勇氣。浸融着詩情的憂鬱,往往會淨化人的靈魂,而詩意的悲愴,更可以使人趨於崇高。

  學會欣賞文藝,那才是青年該有的模樣。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