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黛西札記/秋色若舞\李 夢

時間:2020-10-29 04:24:06來源:大公報

  圖:波洛克畫作《秋色若舞》\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圖片

  上周六晚秋意濃稠,我在香港大會堂欣賞香港小交響樂團與指揮家蘇柏軒演奏作曲家盧定彰的《秋色若舞》,曲意着實應景。大會堂因疫情關閉數月後重開,回到熟悉地聆聽現場音樂會,亦足以讓我等樂迷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盧定彰此曲受到美國藝術家波洛克(Jackson Pollock,一九一二至一九五六)畫作《秋韻》(Autumn Rhythm)啟發。這幅創作於一九五○年的作品現藏於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頗能夠凸顯波洛克創作技法和風格。在上世紀四十至五十年代風靡美國的抽象表現主義藝術風潮中,波洛克是一個不得不提的名字。他獨創的「滴畫」技法,隱士般神秘孤寂的生活,以及他對於東方文化尤其是中國書法筆墨技法的迷戀,都令到他在彼時美國藝術家群體中自成一格。

  如同絕大多數中國書法家,波洛克喜歡將畫布攤開在桌面或是地面上創作,而不是像油畫創作者那樣將畫布傾斜置於畫架。然而,與中國書法慣常使用的「留白」技法不同,這位美國當代藝術家更喜歡用交錯纏繞的線條鋪滿畫中空間,建構密實濃厚的場景,讓觀者屏住呼吸,凝神靜聽顏色與線條之間碰撞的聲響。有人透過波洛克此畫看似狂亂焦灼的表象而窺見其中恣肆揮灑的詩意,而我則從那些既各自獨立又彼此牽連的線條中讀到節奏的美感。此畫名若直譯為中文應是「秋之節奏」,而盧定彰介紹他這首深受波洛克啟發而作的管弦樂曲目時,也稱其為「一首關於節奏的樂曲」。

  「節奏」正是將繪畫與音樂關聯的關鍵詞之一,即是旋律的節奏如何應和畫中色塊和線條呈示的某種看似隨意卻充滿秩序感的樣態。當我聆聽《秋色若舞》中聲部之間的互動及交替,我彷彿見到波洛克用滴墨的畫筆在五米多長、近三米寬的畫布上盡興揮灑。畫中色彩的濃淡、線條的柔和或凌厲,均與旋律演進時的強弱與緩急互為映照。

  繪畫啟發音樂創作的事例如上,音樂啟發繪畫的情況亦常見。蒙德里安受到紐約爵士樂影響而繪成《百老匯爵士樂》;保羅克利在進入繪畫領域探索前,曾學過多年小提琴;康定斯基更是乾脆聲稱自己擁有「聯覺」,可以從音樂中聽見色彩……不論音樂及繪畫孰為因孰為果,二者之間乃至更多不同藝術門類之間的關聯都是常談常新的題目,不斷啟迪藝術家跨界嘗試,由此及彼,在已知與未知間遊走。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