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黛西札記/郎朗彈巴赫\李 夢

時間:2020-09-17 04:24:08來源:大公報

  自從三年前重迴環球唱片公司,郎朗一直在醞釀灌錄巴赫《哥德堡變奏曲》。專輯於本月初全球發行,宣傳不少,也引來樂迷頗為兩極的評論。有人認為這位中國著名鋼琴家的首張巴赫專輯盡顯個性,讓人耳目一新;也有人認為過於鮮明個性反而沖淡巴赫的意味。「這哪裏是巴赫?分明是郎朗!」

  不久前的一次視頻電話訪問中,我問郎朗是否擔心自己灌錄巴赫的這部傳世名作,會招致某些保守樂迷的質疑甚至抨擊:「郎朗還是彈拉赫曼尼諾夫或是普羅高菲夫吧。他哪裏懂得巴赫?」這位三十八歲的鋼琴家對此顯然心知肚明。「所以我要認真研究啊。不然沒有說服力。」

  任何一位鋼琴家,不論技巧如何、閱歷如何,面對巴赫《哥德堡變奏曲》,總不免慎之又慎。與那些炫技的練習曲或華麗舞曲不同,巴赫晚年寫下的這部變奏曲,通常被後世鋼琴家視作值得花費畢生時間研習並思考的偉大作品。加拿大傳奇鋼琴家古爾德(Glenn Gould,一九三二至一九八二),尤其以演奏此曲着稱。數年前我在多倫多讀書時,曾在某個初冬午後前往他的墓地參觀。墓碑小小,並不顯眼,除了古爾德的名字和生卒年分外,只有半行樂譜,正是《哥德堡變奏曲》前三小節。

  古爾德演奏的兩個版本,尤其為人津津樂道。先是他二十二歲青春正盛時的錄音,再是去世前一年的演繹,後者比前者,慢了整整十三分鐘。快慢緩急之間,絕非無心之舉,而是鋼琴家數十年潛沉思索的結果。郎朗告訴我,他最早接觸巴赫這部偉大作品,正是從古爾德留下的這些唱片中。

  這部包含三十個變奏的作品在巴赫去世後,被埋沒超過半世紀,直到一九三一年波蘭大鍵琴家蘭道芙絲卡推出唱片,才終於重見天日,成為後世鋼琴家常演常新的經典。每每談及此曲,演奏者與樂迷通常用上敬重尊崇的語氣,彷彿此曲天生與那些炫技華麗的鋼琴作品不同,承載的是關乎生命與永恆的、形而上的哲思。

  久處神壇,不免疲累。其實,作曲家留在該曲譜面上的標示不多,演奏者完全可以自在發揮。只不過,大家聽慣深沉內斂的版本,驀地聽到郎朗那些歡愉裝飾音、浪漫派的演繹方法,以及眾多自由速度(rubato)時,自然會頗不習慣。但,我們是否可以篤定堅稱:只有古爾德或是尼古拉耶娃或是佩雷西亞的版本,才是「正統」呢?

  巴赫在兩百多年前創作音樂時,廣納德、法、意等國音樂風格,融合貫通之後,方才形成自己的特色。如果我們單憑一位鋼琴家的性格或演奏時的表象,就斷定他適合或不適合演奏某一類型的作品,一來不免框限了自己的視野,二來也恐怕與巴赫當年創作詞曲的初衷相去甚遠吧。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