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如是我見\走近民族樂器\尹 畫

時間:2020-09-14 04:23:52來源:大公報

  立秋日,去小劇場,參加了一場民族音樂賞析會,吸引我的是「民族音樂」四個字。沙龍採用「賞析+表演」的形式,由主持人介紹民族樂器,專業演員來演奏曲目。

  第一件出場的民族樂器是笛子,我們常見竹笛或金屬笛,卻不知早期笛子是用動物骨頭製作的。主持人說八千多年前,人們以狩獵為生,狩獵過程中如遇危險,用聲音來傳遞信號是最為安全的,笛子最初便是充當傳遞信號的「哨子」。演員為我們吹奏了《塞上曲》中的第四首──《妝台秋思》,取材於昭君出塞的故事。小小的劇場裏,悠揚的笛音迴旋,滌盪人心。

  第二件樂器我不認識。圓圓的面板上有兩隻「眼睛」,一張「嘴」,乍看像人臉,這種民族樂器叫做:阮。名字緣起西晉「竹林七賢」之一的阮咸,阮咸是位傑出的音樂家,最喜彈奏這種樂器,所以樂器得名「阮咸」,後人簡化為:阮。阮的聲音中正、純厚,快速撥動琴弦,能發出清脆的聲質,白居易在詩中曾這樣評價阮:「落盤珠歷歷,搖佩玉琤琤。」可見當年阮是種流行樂器。我第一次聽阮獨奏,曲目《絲路駝鈴》極富異域風情,蒼勁渾厚。

  成語「夜夜笙歌」裏的「笙」,也是種民族樂器。它最初用「匏」製作而成(類似葫蘆的一種植物),由長短不一的十多根笙管組成,是最早使用和聲的樂器。演員為我們吹奏了山西《晉調》,這是笙曲代表作之一。地方樂曲往往同當地人的性格緊緊相聯,比如江南絲竹柔美,而笙歌吹奏出來的《晉調》,同山西人粗獷的個性如出一轍。

  民族樂器中最廣為人知的除了笛子,還有琵琶和二胡。我們現在看到的琵琶演員,都是豎抱琵琶用手指來彈。原來,琵琶最初是橫過來用撥子彈奏,推手為琵,覆手為琶,樂器之名便是從演奏技法和聲音而來。而二胡,是最接近人聲的樂器。當我閉起雙眼聆聽演員的二胡獨奏《望春風》時,確實有種誤覺,彷彿正有位歌手站在我面前唱歌。

  音樂會上還介紹了一種樂器叫曲笛,管身又粗又長,這是一種用於南方崑曲戲曲的伴奏樂器,音樂會上演員為我們吹奏了曲笛《姑蘇行》,圓潤、清麗的音色,具有濃厚的江南韻味。

  音樂世界遼闊而深遠,了解些樂器基礎知識,有助於我們更好地欣賞和理解音樂。有音樂的生活精神才不會荒蕪。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