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HK人與事\漫話新媒體時代的閱讀\蘇宇翔

時間:2020-07-06 04:24:03來源:大公報

  周末空閒時,總喜歡到書店流連一番。與在北京時經常沉甸甸地拎着一大捆書走出書店不同,在香港的書店,多數時候是空着手進空着手出。說來慚愧,沒有別的原因,只是因為香港的書較貴。作為一個從內地來的書痴,對此頗有體會:在書價動輒過百的香港,誰如果家中有哪怕半壁書籍,也大抵可以說他不僅擁有豐裕的精神財富,還擁有不菲的物質財富。在香港,似乎連當一個合格的窮書生都是很需要一些資本的。

  有時也會去二手書店逛一逛,但無奈心儀的書畢竟數量有限,且在霉跡斑斑的故紙堆中無法及時了解某一知識領域的最新動態,因此亦經常空手離開。經友人提醒,轉而買了一部電子書閱讀器,一用,竟愛不釋手,感覺是以不高的成本把一家書店或是一座圖書館搬回家,又免了往來書店或圖書館的奔襲之苦,省下更多時間看書,幸甚至哉,不得不感激新媒體時代給予閱讀的寬容。當然,少了買書藏書之樂,畢竟有些遺憾。

  在電子書早已不是什麼新奇事物的今天,身邊仍有一些朋友詬病無紙化閱讀,覺得手中無卷的閱讀不是真正的閱讀,他們始終浸淫於翻紙合頁的儀式感,對電子書在方寸之間的局促和冰冷始終不待見。其實這種對紙書的偏愛不是沒有道理,畢竟,紙張的歷史已有兩千多年,在紙張上閱讀已經成為多少代人接續傳遞的習慣,在故紙堆中翻檢爬剔早已成為我等書呆子們的偏執。想想看,當你鄭重地捧起一本本厚實的書,一道道堅挺的書脊撐開你的手掌,一頁頁翻跳的紙張接通你的脈搏,一行行方正的字碼拉伸你的視線,一縷縷清淡的墨香薰染你的口鼻,這時候,你無法不慶幸,智慧、文明、歷史這些宏大又形而上的東西,能夠具化成書,接受你的摩挲和供奉。難怪有人初涉無紙化閱讀不久又重新把頭埋在紙頁之間,人們對紙書是懷有感激和依戀的。何況,放眼望去,文明史上記錄在案的名典巨著大多在紙上寫就,並經由紙張廣為流傳,相反,電腦和手機出現以來的幾十年裏,鮮有經典藉由這兩種工具問世。難怪不少人認為,電子書代表的多屬俚野趣味,紙書承載的才是廟堂正統。

  紙書和電子書究竟孰好孰壞,恐怕還要爭論一段時間。或許,這中間哪裏有什麼好壞之分,不過是兩種閱讀習慣的不同罷了。恰如作為一介書生的我,不得不考慮購書成本,奉行實實在在的功利主義,輕而易舉轉換了多年的閱讀習慣。如今除了專業書籍仍須向書店和圖書館處尋,對於其他的書籍,覺得在電子熒屏裏閱讀也沒什麼不好,畢竟,手撫到的、眼看到的,只是書的外在,唯有進入腦子裏的,才是書的靈魂吧。

  有了電子書閱讀器,我便興沖沖地帶着它上下班,生怕虛度了路途上的時間。可是沒帶幾天,便改變主意,把它重新安安穩穩放在家裏。因為我所工作和居住的港島,並不適合在通勤的路上讀書。港島面積不大,四通八達的地鐵和巴士線路加上密集的網站,把通勤之路切割得零碎又短暫,你可能連一篇短篇小說都未讀完即到達目的地。與動輒通勤一兩個小時的北京相比,在這裏的車廂讀書顯得有些麻煩。我想,這大抵也是在香港的通勤路上很少看到有人捧着一本書或電子閱讀器的原因之一吧。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