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黛西札記/畫中茶事/李夢

時間:2020-05-28 04:24:04來源:大公報

  圖:文徵明畫作《惠山茶會圖》局部/故宮博物院圖片

  今年五月二十一日是聯合國首個「國際茶日」。全世界的產茶國及地區超過六十個,飲茶人口逾二十億,而中國是產茶也是飲茶大國,與茶相關的歷史綿延千載。詩人以茶入詩,畫家也以茶入畫。無論詩畫,看似寫茶,其實寫的是與茶有關的生活品味與情趣。

  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一幅文徵明(一四七○至一五五九)畫作《惠山茶會圖》,正是明代畫家以茶入畫的經典之作。與今人品茶多在室內不同,古人飲茶常在戶外露天處,環境清幽,最好有樹有水有山,林泉淙淙,與茶的素雅意趣相合。《惠山茶會圖》講的是文徵明與好友四五人在無錫惠州遊賞,行至半途停下小休,喚來童子煮茶,邊品茶邊賞景便交談,單看畫中情景,已覺饒富生趣。

  畫幅正中有一茅亭,亭下有井,井邊兩友人圍坐交談,姿態與神情俱閒適。茅亭左側是開闊地,童子正坐地煮茶;右側古木深幽,友人正在林間小徑踱步。文徵明此作有趣在於看似寫茶,實則想寫一場雅會,寫士人惺惺相惜,寫人與周遭環境諧和若成一體。《惠山茶會圖》並非精細工筆畫作,畫家用「小青綠」的寫法,凸顯畫中秀雅、清麗的景致,人物衣飾與面部情態均以寥寥數筆畫成,寫意重於寫形。如是清簡又不流於寡淡的風格,用來描摹「茶會」場景,尤能見出「清逸」的氣質,想來也是當年聚會時眾人嚮往的生活狀態。

  文人雅士的茶會講求氛圍,最好在山林之間,最好有清泉煮茶,而市井百姓沒那麼多講究。在北宋張擇端(一○八五至一一四五)所繪名作《清明上河圖》中,汴京城中熱鬧街巷間,常見酒肆與茶坊,茶坊常有販夫走卒路過時歇腳,飲茶解渴,望望窗外汴河上船行往來,忙裏偷閒找一點樂趣。城中茶肆不像郊外茶會那般講究茶葉與茶具的質地,圖的是方便快捷,幾個銅錢換一碗茶,仰頭一飲而盡,再與鄰座客人閒聊或鬥嘴兩句,恣意痛快不拘束。

  同是飲茶,情境不同,便有不同意趣。唐代知名畫家閻立本(六○一至六七三)的《鬥茶圖》中,也有民間飲茶的生動情態。畫中六人,三人為一組,分立左右。左邊三人正忙於煮茶,右邊三人正對飲品評。在文徵明畫中閒適安寧的「共飲」,於閻立本此作中變得尤其激烈熱鬧。一個「鬥」字,突出畫中戲劇性,也是拋開繁複茶禮以求樂趣的生動寫照。

  古語有言:「賓主設禮,非茶不交。」日本茶道中的「一期一會」,更是借飲茶強調人情。茶會重情,友人聚會,共飲交談甚歡,而有時獨自飲茶,靜觀內心,未嘗不是另一種樂趣。明代陳繼儒在小品集《小窗幽記》中講到「茅齋獨坐茶頻煮,七碗後,氣爽神清」,說的便是獨坐飲茶的快意與樂趣。

  畫家兼散文家豐子愷(一八九八至一九七五)自稱一生有四位良友,茶便是其中之一。他的不少畫作均以茶入題,且不乏畫中人獨坐飲茶的場景。明朝園信有一首《天目山居》傳世,後兩句寫的是「青山個個伸頭看,看我庵中吃苦茶」。豐子愷受此句啟發,創作一幅同名畫作,畫中人於山間小亭閒坐,望眼前山景松林,品茶靜思,獨擁山景入懷,惹人欣羨。對於終日忙碌的城市人來說,如有此景,有此心境,苦茶獨飲又如何?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