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東西走廊\杜甫及其「年輕」的海外粉絲\賴秀俞

時間:2020-05-26 04:24:08來源:大公報

  圖: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引起國際熱議\資料圖片

  在西方文學界,杜甫並不是一個陌生人。十九世紀起,杜甫的詩已經被譯為各種歐洲文字流行於西方。二十世紀初,美國詩人龐德翻譯過《唐詩三百首》。這意味着,杜甫的海外之旅早已啟程。漢學家宇文所安(Stephen Owen)曾指出杜甫的文學成就超越了但丁和莎士比亞──雖然針對這個評價而言,杜甫、但丁還是莎士比亞是否同意不得而知。然而,長期以來,在西方大眾文化中,杜甫仍是不在場的詩人。近日,杜甫穿越數個世紀,突然成為西方社交媒體上被廣泛討論的熱門話題。英國廣播公司(BBC)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Du Fu: China's Greatest Poet)讓八世紀的杜甫收穫了大量二十一世紀的海外粉絲。相對於杜甫而言,這群粉絲可謂十足「年輕」。

  唐朝以後,歷史轉身而去,杜甫卻仍能激起人們的共鳴。此中的關鍵在於,對於這些「年輕」的西方粉絲而言,杜甫身上有哪些魅力讓他們為其心醉,產生認同?

  二○一二年,適逢詩聖杜甫誕辰一千三百周年之際,杜甫的忙碌生活成為中文互聯網的「顯學」,「杜甫很忙」變成一句流行語。在大眾文化的搬演中,杜甫儼然是新媒體的「網紅」。走進二十一世紀第二個十年西方世界的日常生活,杜甫不得不改頭換面,變成一個被剪輯、被改寫的文本。已有很多中國觀眾提到,這部紀錄片裏的杜甫形象乃建構於不少錯誤的史料之上,裏面選用的英譯本也喪失了很多原初的韻味。然而,在這十五首詩中呈現的杜甫生平被塑造成一種「傳奇」,成功地俘獲了觀眾對東方的凝視。

  BBC所選擇的譯文,出自於上世紀五十年代出版的傳記《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這是英語世界的第一本杜甫專著,以編年史的形式再現杜甫的一生。BBC也以杜甫生平為敘述邏輯,試圖將杜甫建構為一個東方的英雄,影片中,歷史學家邁克爾.伍德(Michael Wood)來到中國,重走杜甫生前所至的重要之地,講述英雄的生成之路。

  和李白一樣,杜甫同樣塑造了中國人的情感結構。中國人兒時讀杜甫,是一種特別的錯位。因為杜甫的很多詩都是飽含滄桑的人生箴言,兒童如何能理解「明日隔山嶽,世事兩茫茫」,又如何懂得「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呢?但在日復一日地吟誦中,詩句成了種子,埋在一個人的精神土地裏,等到了時候,到了歲數就會發芽。那時,孩子長成了大人,懂得了人間的悲苦,看到了俗世的眼淚,領會了現實的「人事多錯迕」,杜甫就會在精神土地中「活過來」。因為中國文化系統裏的杜甫,不像李白那樣恣意狂放,他總是憂國憂民的化身。葉嘉瑩論及杜甫,曾指出在唐朝詩人中,唯有杜甫能被稱作集大成者。他熔鑄感性與理性,在詩歌中呈現了廣闊的人生圖景和現實關懷。邁克爾.伍德在紀錄片中指出杜甫的意義遠遠超越了一個詩人的範疇,一語中的。實際上,中國古代的很多文人都超越了文學乃至文化範疇,而對後世而言,他們更成為中國人的精神圖騰。

  BBC建構的杜甫是一個希臘神話中的悲劇英雄。BBC不僅在杜甫成長歷程的講述中置入了不少神秘色彩,並且將其在仕途上的不如意解讀為涅槃重生的契機。正如希臘神話中的英雄歷經磨難後迎來勝利一樣,杜甫的青年時期也經歷了仕途不順、安史之亂和流放生涯,正是在這樣的離散中,杜甫的詩歌才真正爆發出千古不衰的力量。與此同時,在西方視角的解讀中,李白和杜甫的差異化作了酒神與日神的對立,影片中還多次出現杜甫其人其詩與莎士比亞、但丁及其作品的類比。然而,西方世界念茲在茲的自我實現和中國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到底不同。BBC的杜甫,顯然是一個經由文化翻譯後被改寫的杜甫。

  這種文化翻譯背後所呈現的,是東、西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之間的交鋒。其中,西方視角的杜甫相比起我們在中國文化系統中所認知的杜甫而言,少了一種歷史文化語境的理解,多了一份將杜甫還原為「人」的體察。畢竟,後世認識杜甫的時候,他已經是一個「詩聖」,而他仍是一個「人」時的模樣往往被遮蔽了。杜甫也是一個具體的肉身,而不僅僅是精神符號。

  從「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杜甫到BBC中所描述的「東方悲情英雄」杜甫,既意味着中華文化的海外輸出,更象徵着今天在洶湧的國際疫情下艱難生活的普通百姓對烏托邦的嚮往。天涯共此時,不僅文化交流比文化對壘來得重要而迫切,而且對於在疫情時期歷經一連串心理創傷的人們而言,杜甫其人其詩更提供了一種溫情脈脈的現世關懷和理想的道德人格,以及一份超越人間悲苦的勇氣。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