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君子玉言/疫情能使我們更聰明嗎/小 杳

時間:2020-04-04 04:23:53來源:大公報

  放工後沿海濱走路。路過中環碼頭,有人彈琴唱歌。遠遠聽了一會兒,久違的安寧美好,恍然疫情之外,香港之外。一路夜風清爽,好想深呼吸,但始終沒摘口罩。

  是日,香港新增確診超六十例,創日增新高。氣氛日益緊張。

  疫情期間,許多人的日子變得簡單又複雜。社交簡單了—辦公樓、公寓+網絡;生活簡單了—一日三餐盒飯、早晚租車出行;化妝簡單了—天天戴口罩,唇膏都不用抹;穿着簡單了—少穿套裝,便於消毒;溝通簡單了—有事說事,不閒聊。

  心情卻五味雜陳。工作+擔心疫情之後的國際經濟;想當探究病毒起源的福爾摩斯+四處搜羅防疫物資,每天數一遍口罩、洗/搓手液消毒濕巾,心裏才踏實;盯着本地病例數字+揪心各國疫情實況;惦記親友平安+關注中美有關病毒稱呼口水戰。既為國家舉國抗疫充滿敬意,也為方方日記中武漢市民的狀態牽腸掛肚;既憤慨外國政客搞污名化,也反感一些網民自我膨脹……即使看見了春天,誰又能忘卻那些永遠留在寒冷冬天的生命;即使曙光初見,但對於病毒的認知遠未探明,豈敢歡呼?

  情緒也是千變萬化:前一秒,怒髮衝冠;下一刻,感動涕流。淚點低了—為拚命救人的醫護人員哭,為志願者的義舉善行哭……遠在九寨溝的藏族朋友說,我一爺們,這兩個月來差不多天天哭。而我,一遍遍看湖北病愈者長跪不起叩謝救命醫生的畫面,一次次淚流滿面。槽點多了—從武漢風暴眼,到特朗普烏鴉嘴,到滿世界號稱自由至上漫不經心的人們……

  這是一場文化與人性的無聲對視。強大的病毒面前,此處激發人心向善向好,彼處卻難以擊破傲慢與偏見;此處努力改變習慣約束自己,彼處「寧要自由不要口罩」;此處講究滴水恩湧泉報,彼處崇尚叢林法則。病毒終會消散,可惜偏見不會。

  回過頭看,面對一個未知兇險的病毒,起初認知或許要走一些彎路,處理過程會有猶豫、誤判。眼下疫情蔓延狡猾莫測,執政者們左右為難處置失當的問題,並不鮮見。《華盛頓郵報》記者Emily Rauhala在推特上寫:「這場危機最重要的教訓之一是,美國在多大程度上不能或不願認同中國的痛苦。這裏發生的每一樁恐怖都首先發生在武漢,我們已經報道過了,很多人都不在乎。」黑格爾早就說過:「人類從歷史中學到的唯一教訓,就是人類無法從歷史中學到任何教訓。」相同的難題,誰能尊重事實和科學,及時吸取教訓修正自己,誰就有可能首先走出困境。

  疫情或可促醒民智,讓人不偏激,不盲從,不任性。常說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但如果看到的僅僅是一部分事實,非真相全貌,萬不可以己之見駁他人之見。民眾看問題也易情緒化,情緒一來,要麼激動得不管不顧,不自由毋寧死,要麼怕得亂作一團。本該按常識和邏輯處理的事,摻合了情緒這東西,與治理的理性剛性碰撞,剪不斷理還亂。慘痛現實,逼人成長。

  最近取消關注了兩個公眾號。因其挖苦由於疫情滯留國外的留學生,一副「你家有錢,有本事別回國啊」的口氣。奇葩的是,這兩個公眾號還是學英語的。也新關注了幾個初看靠譜的公眾號。世事紛亂,只能盡力拚接不同視角,獲得事物的大致全貌,從而得出自己的判斷。

  然後,持一份善意敦厚給所有努力的人,留一份理性冷靜去探尋真理。理智之下,不吝惜感動和淚水。備足防疫用品,做好防護。

  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其他的,歸自己。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