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文化什錦/忙年忙什麼/蘇昕仁

時間:2020-01-23 04:24:10來源:大公報

  圖:年夜飯是忙年必備活動/電視截圖

  看紀錄片《過年》沒多久就沉浸在那份濃濃的年味裏了,看着他鄉的習俗也能勾起自己故鄉的回憶。《過年》聚焦的是烏拉街滿族鎮,儘管對鄉土風情、地方文化的考察不足,但紀錄片把重點集中到「吃」這一最能反映春節特點的方面,足夠讓觀眾大飽眼福了。

  家裏不過臘八節也就沒有喝臘八粥的習慣,不過在吉林烏拉街,流行吃大黃米搭配紅豆烹製而成的臘八飯,「吃了臘八飯不用算,過年還有二十二天半」。這一下令人想起那些令人熟悉的方言俗語,也都滿載新春的期許祝福,比如在閩南語中就有「韮菜春,年年春,有豆腐」,韮與久同音,腐又接近富字;「麵線甜好呢呢」,就像麵線一樣,福壽綿長,呢呢就是連綿不絕的意思。閩南人講究吃,為了享用美食經常要找找「藉口」,吃發粿是為了發財發家,還有「吃豆乾,會當官」呢。讓人難忘的還有一句,「蚵仔米線兜,好人來相交」,兜與交押韻,米線圍繞着海蠣,吃了這道美食好人也會圍繞着你。當然在方言俗語中,食物並不一定都有好的寓意,粵語說「如果有乜冬瓜豆腐,我都唔知點算」,很明顯冬瓜豆腐相當於三長兩短;有一說法曾解釋道,因為舊時喪事結束設素席,必有冬瓜、豆腐等菜式。另外也有炒魷魚(被開除)、炒冬菇(被降職)這些鮮明的例子。

  《過年》第一季只有三集,於我而言最動人的還是「忙年」,它不僅指涉春節前一家人着手各種準備的光景,更是春節本身帶給人的儀式感的最佳表現。以香港來說,年二十三「謝灶」,歡送灶王爺回天宮述職,一般會供奉甜食,甚至以蜜抹嘴,表示請灶王爺多進美言。年二十四「開炸」,把該油炸的食品全都在這一天準備好,比如用糯米粉團炸「煎堆」,喻示金銀滿屋,又如酥皮花生餡的炸油角,也有着嶄露頭角的好意頭。年二十五「蒸糕」,糕與高同音,步步高升之意。有趣的是,「上面蒸松糕下面賣涼粉」的俗語裏,蒸糕則形容上身穿得厚實,整句話用來形容不相稱的情況,比如上身穿厚衣、下身卻着短裙。年二十八「洗邋遢」,清洗除塵的工作就在這一日進行,裏裏外外都要打掃得煥然一新。通常會事先採買碌柚葉,藉以抹拭器物,能除霉、祛邪甚至防病,據說,用柚子葉煲水洗臉、洗澡,也會起到改善運氣的作用。也許是因為碌(「祿」)、柚(「佑」)都代表了美好寓意。年二十九「貼春聯」直至年三十備一桌「除夕團圓」飯,當然也有好多市民趕到寺廟裏「搶頭香」,即新年的第一炷香。除了這些固定節目,當然還須置辦年貨、呼朋喚友,且送神、除塵在不同地區可能分屬不同的日子。

  烏拉街的滿族人在忙年要準備些什麼呢?外出的兒女們給父母長輩置辦好了年貨點心,巧婦們親手製作黏豆包、滿族餑餑、餃子、撒糕,提前做好、貯藏,那些被分解的豬肉甚至直接存放在雪堆裏,隨吃隨取。在春節到來之前,還有殺年豬的美宴、趕年貨集市、剪窗花等活動,滿族人以白色為貴,春聯其實應以白絹書寫,後受漢族影響,窗花春聯逐漸改用紅紙。《過年》的主角之一傅老太太一家,在除夕當天另有「家族晾譜」的特殊儀式,藉此向祖先傳遞崇敬和感恩。新年在忙碌中來臨,春節也在忙碌中悄悄結束,這些儀式或一整個忙年使我們暫時離開了庸庸碌碌的日常,打開平日裏兩點一線之外的桃花源,其間的幸福與感傷,皆如「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