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域外漫筆/正宗葡撻及其他/姍 而

時間:2019-11-07 04:23:59來源:大公報

  圖:餅店工場/作者供圖

  「葡撻」就是葡萄牙蛋撻,也稱葡式奶油撻。對「撻」字的接受,普通話曾有過糾結。因「撻」在普通話裏解作「打」,音同「踏步」的「踏」。香港早期的普通話教育便很彆扭地把「蛋撻」譯為「雞蛋奶油烘餅」,後覺得繞口便稱為「蛋塔」。好在語言的取捨是約定俗成的,當「蛋撻」進軍北方,成了內地餐桌的糕點時,「蛋撻」一詞就自動正名,成了正宗普通話口語詞了。

  葡撻在香港很普遍,但不是家家麵包店都有賣的。家住的屋邨有三家相鄰的麵包店,只有一家賣葡撻。想來葡撻製作的工藝要求會複雜一些吧。

  對比蛋撻,葡撻更香,因它表面有黑色的焦糖。吃時品的是奶黃餡兒,也品的是焦糖的口感。

  我家屋邨賣「葡撻」的生意很好,現烘現賣,拿到手時還熱烘烘的噴出奇香。每天下午茶時分,人們在麵包店門口排上了隊,人多時有十來個,節假日常是下午四點多就賣光。記得當初賣七塊多一個,現在漲到逾九塊了。漲錢不妨礙市民對它的熱愛,下午茶好的就是這一口:體量不大,但又精美可口。

  葡撻最早在十九世紀葡萄牙首都里斯本由熱羅尼莫斯修道院的修女發明,後來由一名英國人帶去葡萄牙的殖民地澳門。他把葡撻按中國人口味略加改造,甚受歡迎,後來傳到一衣帶水的香港是自然的事。

  到葡萄牙旅遊,一定要到里斯本海邊看貝倫塔和旁邊的「發現者」紀念碑。貝倫塔建於十六世紀初葡萄牙的大航海時代,其外觀如中世紀城堡,但細節混合了早期哥德和北非阿拉伯風格。據說航海家當時都由此出發,那是葡萄牙曾經的航海榮耀的紀念。「發現者」雕塑是當代藝術品,向冒險的勇氣、熱望和野心敬禮。雕塑上的人物是葡萄牙早期的航海家,其姿態遠眺大海,顯得勇往直前,雄心勃勃。

  「發現者」紀念碑雕塑的後面,穿過廣場和馬路,便是熱羅尼莫斯修道院。修道院早已關閉,留下了一座姿采獨特的建築,如今改成了博物館。著名的葡撻最初出自這裏,修女們靠賣它們幫補生活。修道院關閉後,葡撻的秘方被一個商人買斷,他在附近開了一家Casa Pastéis de Belém(有譯作「世俗」)餅店。餅店是以出售葡撻為主的咖啡店,因有前面的典故,吸引了遠近來客。遊客更常把到此一嘗正宗葡撻列作旅遊活動,所以那兒門口零售的櫃枱人頭攢動,想內進小坐「嘆」個葡撻也一座難求,據說排隊需半個小時以上。

  從修道院走到世俗餅店不到半小時。餅店門面是普通葡萄牙風格的三層小樓,臨街一面牆貼着鮮明葡萄牙風格的瓷磚。樓下一層全屬餅店,門面看去不大,內進卻很寬敞。製作葡撻的工場以透明玻璃相隔,保障了衛生,也可容客人隔着玻璃參觀其製作。趁着排隊的功夫我們去看了製作過程。師傅們都穿着白色工作服,不鏽鋼的工作枱和藍白格的地面看去乾乾淨淨。排隊的人確是不少,但排了二十多分鐘也就輪到了。

  餐廳裝潢比較簡樸,但藍白瓷磚的牆裙是一個看點。葡萄牙的藍白瓷磚工藝精細,已入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非物質遺產名錄。其第二大城波爾圖有座聖靈瓷磚教堂,外牆立面的聖畫全由藍白瓷磚一塊塊嵌成。那些畫的人物和環境全都比例準確,線條生動,每塊瓷磚的畫面都獨一無二,但又合拼成天衣無縫的一體。可以說這是美術與瓷磚工藝高度結合的完美體現。葡萄牙的許多建築都不放棄使用那抹藍白色彩,以此向他們的傳統文化致敬。

  餐廳茶桌間排列不算擁擠,坐着很舒服。侍應全是彪形大漢,在茶桌和客人中靈活穿梭,見到我們先送上普通話「你好」的問候。可見來此的中國遊客不少,他們一眼便能辨認。

  等了十分鐘左右,新鮮出爐的葡撻就上桌了,聞着就香氣撲鼻。其外表乍看和香港的差不多,但表面飽滿隆起,不似香港的會有個凹面,用料顯然比香港的大方實在。咬下去撻皮酥脆,雞蛋奶油餡的口感更為綿實香軟豐厚,焦糖的工藝也似更為講究。

  此刻味蕾對正宗葡撻的崇拜起了判斷作用,但一心來品嘗正宗葡撻,若無別樣感受,豈不遺憾掃興?事實上正因這裏的葡撻出品正宗,比香港麵包店要講究些,何況這還是個葡撻名正言順的傳承人。

  一個葡撻約賣兩歐元,以當地消費幣值計算,人人都吃得起。

  貝倫塔、發現者紀念碑、修道院、世俗餅家、藍白瓷磚,都是葡萄牙深厚的民族文化元素。領略過了,里斯本才算是來過了。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