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故宮建築\大學士堂\祝 勇

時間:2019-10-09 04:24:00來源:大公報

  圖:內閣大堂外景\資料圖片

  弘治元年(公元一四八八年),弘治時代第一任內閣由劉吉、徐溥、劉健組成,心狠手辣、又八面玲瓏的劉吉成為內閣首輔。

  四年後(弘治五年,公元一四九二年),劉吉在一場政治風浪中嗆了水,被趕出朝廷,禮部尚書丘濬火線入閣,與徐溥、劉健成為同事。丘濬是典型的君子,人品、學問、能力俱佳,像劉吉這樣的兩面三刀的佞臣已被排除出內閣隊伍,大明內閣進入「君子時代」。

  過了三年(弘治八年,公元一四九五年),丘濬因積勞成疾而離世,神童出身的禮部尚書李東陽和美男子謝遷入閣,與徐溥、劉健組成大明王朝最強內閣。

  又過了三年(弘治十一年,公元一四九八年),在徐溥的一再請求下,弘治皇帝准許徐溥正式退休,這時的內閣剩下三名骨幹:劉健、謝遷、李東陽。

  內閣的歷史,要追溯到朱元璋時代。明朝建立後,也曾實行過丞相制,李善長、汪廣洋、胡惟庸曾先後擔任丞相之職。洪武十三年(公元一三八○年),風起於青萍之末,胡惟庸案發,成為大明王朝建立後一樁牽連極廣的大冤案,開始了朱元璋大肆屠殺功臣的步伐,殺李善長,殺汪廣洋,殺胡惟庸,殺常遇春,殺沐英,殺來殺去,殺人就成了習慣,不殺就食不甘味,寢不能安。殺人方法雖各有千秋,結果卻殊途同歸,總之大明王朝的開國元勳們都到九泉之下集合去了。

  三百多年後,清代史學家趙翼寫《廿二史札記》,列出了朱元璋長長的殺人名單,寫罷投筆,渾身感到一股凜冽的涼氣。

  朱元璋不僅殺人,而且殺死了宰相制度,中國歷代延續的丞相制度自此終結。朱元璋不放心別人,親自掌管起六部百司的事務,等於自任宰相。加強中央集權,固然讓人放心,但一個人的精力畢竟有限,工作範圍沒有了邊界,事無巨細,事必躬親,反而損害了他的權力,讓他在雞毛蒜皮的事務中徹底迷失。明朝皇帝最怕大權旁落,但是皇帝大權旁落最厲害的朝代,正是明朝。

  廢除丞相制後,朱元璋曾在八天之內處理國事四百多件,平均每天批閱奏章兩百多件,這簡直是要了朱元璋的老命,無奈之下,設置殿閣大學作為侍從顧問,幫助他分擔處理政務。這些大學士很少能參決政事,大事仍由明太祖親自決斷。

  明成祖在位時,選拔翰林院官員作為殿閣大學士入值文淵閣,開始參與機要事務的決策,「內閣」於是出現。慢慢,內閣就變得重要起來,大學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擬權,主持閣務的首輔更是監管六部、權壓眾臣。張居正任首輔時,大權盡歸內閣,六部幾乎淪為內閣的下屬機構。

  今天,在紫禁城內,還保留着明清兩代的內閣辦公的院落,只是我沒有查到它究竟是在哪一年出現在這裏的。它就在文華殿的正南。文華殿的大門(文華門)向南,內閣的正門則向西(面對午門方向),或許是大學士們從午門入宮後,進入內閣方便吧。進內閣正門,是一座四合院兒。正房是內閣大堂,也叫大學士堂、大學士直舍。這紫禁城「內」的「閣」,聽上去氣派,實際上不過是三間黃瓦大屋,簡單低調,光線不佳,大學士們(包括李東陽)埋首於文牘奏章,即使白天,也要秉燭。政務繁忙時,更是晝夜不分,比如每逢科舉殿試結束,評卷大臣們都要在內閣連夜加班,封閉閱卷,在如此緊迫的空間裏,度過漫漫長夜。

  內閣大堂正中掛着一塊匾,上書:「調和元氣」,這匾是清代乾隆皇帝的御筆,中書居東西兩房,大學士居中,因此,人們把大學士稱為「中堂」。少年時看電影《甲午風雲》,電影裏清代官員把李鴻章稱「李中堂」,一直不知「中堂」何意,到了內閣大堂,看到真正的「中堂」,方知這原本是一種代稱。建築空間,也因此被賦予了權力的屬性。

  內閣大堂南邊是滿本房和漢本房,與內閣大堂有垂花門相隔;西廂是蒙古堂,東廂是漢票簽房和相關機要房,主要有侍讀擬寫草簽處、中書繕寫真簽處、收儲本章檔案處,等等。內閣大堂往東,是內閣大庫,一座兩層庫房,磚木結構,外包磚石,庫頂覆以黃瓦,為磚城式建築,是內閣收貯文書、檔案的庫房,明代建,建造年代同樣無考。前面說過,大庫建立以前,那裏曾是明代文淵閣的位置。

(「內閣長夜」之二,標題為編者所加)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