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藝識形態/冥想後的狂歡/吳耀宗

時間:2019-10-05 04:24:03來源:大公報

  圖:小松美羽作品《內心深處》/作者供圖

  不論傳承或顛覆,古典傳統都是當代藝術家在創作時必然面對,必須處理的問題之一。

  此前我討論過的英國年輕畫家珍妮.薩維爾(Jenny Saville,一九七○至今)即是個中佳例。她自出道後長期致力顛覆古典,採用「回望壓迫的壓迫式凝視」自畫裸體,但在近期作品中卻轉向傳統,把身體和神話、歷史、宗教結合在一起,使其具象表現有了新的突破。

  在東方,比薩維爾年輕的日本畫家小松美羽(こまつ みわ,一九八四年至今)也向古典傳統取材。她直面日本泛靈多神的神道信仰,專注地以神獸作為表達的主題,在藝壇上大放異彩。

  所謂「神獸」,指的是擺放在神社入口處左右成雙的石雕狛犬(こまいぬ)。其造型如獅如犬,一張口、一閉口,被視為具有鎮守與化煞作用的瑞獸。小松生於本州中部的長野縣,她自稱孩提時曾在森林中迷路,幸好有一神獸引領,才得以安全回到家裏,因此對狛犬深感親切。這「童鄉促使」是導致她在走向傳統時選擇神獸作為繪畫題材的首個推動因素(pushing factor)。

  第二個推動因素則是「彩色渴求」。二○○四年,小松從女子美術大學畢業,主力創作線條細緻、顏色非白即黑的銅版畫(如《四十九日》,二○○五年),形成的陰沉畫風和十年後的截然不同。據小松自己的說法,她在二○一四年到島根縣(靠近廣島)參觀「出雲神社」時,見神社外天空中的彩虹而受到啟發,自此放棄以單色(monochrome)創作,改而追求繽紛的色彩。出雲神社外的石雕狛犬以白色為主,在小松思考傳統時變成了空白畫布,任憑揮灑顏色,契合她的「彩色渴求」。

  不過,僅僅靠這兩個推動因素並不足以構成嶄新獨特的畫風,使她在畫壇脫穎而出,於是小松為個人的創作生命注入「儀式補給」,以呼應她對神道元素所進行的藝術轉化。

  之前在香港等地舉辦畫展,小松都安排了現場繪畫表演的環節。在圍滿觀眾的表演現場,清秀的她總是穿着白色合氣道袍子,光着腳丫出場。在打坐冥想片刻,甚至默念咒文之後,她起身作畫。先用畫筆飛快勾勒出神獸雙眼的輪廓,接着把壓力克顏料直接擠壓到畫板上,或用手掌塗抹拍打,如小孩五顏六色塗鴉般地繪出神獸。

  在屢次受訪中,小松都指出現場繪畫表演總使她原本潔白乾淨的合氣道袍子沾滿顏料,斑駁一片,象徵了心靈經歷洗滌,得以安撫的過程,而畫筆下的巨大獸眼,則代表狛犬看到了所要保護的人類,和他們連接,使他們感到平和。

  在我看來,這冥想後的狂歡不單是行為藝術,更是一種儀式化的創作程式。小松總是事先讓表演現場的工作人員把顏料在巨幅畫板下擺成一圈,象徵式地建構儀式場地。在作畫時,她總是塗抹了顏料即信手扔在地上,但需要再用時卻又能急速撿起,立馬擠壓到畫板上去,可見這一切並非即興,而是成竹在胸。換言之,小松對於不同顏色、內容構圖和先後程式已經瞭若指掌,熟稔不過。

  此外,通過冥想後的狂歡,小松讓我們看到色彩斑斕的不單是神獸,更是它們守護人類時所看見和驅除的災難與死亡,這才是她從一開始就不採用寫實具象手法,不以單色表現神獸的關鍵理由,也是如何把她和平庸畫家區分開來的重要途徑。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