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HK人與事\縱遊山水派瑞芬\鄧海超

時間:2019-08-15 04:24:14來源:大公報

  圖:《故地重遊》,2017,水墨、混合媒介拼貼紙本,每幀尺幅為144×37厘米

  「墨得水而活、水得墨而靈……在絪縕的水墨中,充滿着虛與實、動與靜、黑與白、濃與淡、輕與重……水流、墨流,成為永恆。當然,這都是在筆的調度和指揮下完成的。」

  這是當代水墨女畫家派瑞芬的一段藝術家自白。她是一位獨具個性、不囿於固有風格和技巧規範的畫家。派氏生於香港重光(編者註:指一九四五年八月,日本投降,日佔時期正式宣告結束)的一年,家境亦非富裕,少年時也要幫補家庭生計,只能在夜間求學,並建立了對藝術的興趣。在九十年代她開始學習陶瓷創作,曾隨陶藝家何大鈞、陳錦成、Katherine Mchoney等習藝,後因手部過分勞損而放棄,轉而專攻繪畫,踏上日後作為畫家的藝途。

  派瑞芬最初是在一些私人課程習畫,後在多所院校如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修西方藝術課程、正形設計學院、香港視覺藝術中心、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等修讀水墨畫、書法課程,最後獲取澳洲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和香港藝術學院合辦的藝術碩士課程學位。在修讀課程期間得以從多位名師大家聆聽教益,尤其是新水墨畫大師王無邪問道東西、技法多變、創意無限的風格對她啟發尤深。派氏習畫過程與其他畫家並無二致,最初也臨摹古代大師如宋代郭熙《早春圖》等巨鑄。其他大師如香港新水墨運動大師呂壽琨的抽象水墨和禪畫、「現代水墨畫之父」劉國松以半自動和自動技巧、拓印、紙筋肌理、漬色噴染的現代水墨及西方抽象主義、表現主義的風格等也豐富了她的藝術視野。她也積極參與畫會活動和海內外展覽,是香港藝壇上的活躍分子,亦作出推廣水墨的貢獻。

  圖:《思 潮》,2017,水墨設色、混合媒介拼貼紙本,177×137厘米

  在扎實的基礎上,派氏不囿於流派、傳統的束縛,而作出創新性的多元探索。她好攝影和遊歷,以攝影機鏡頭和個人觸覺,捕捉了旅行時所見所感的各地山川風貌、人文風景、民情風土、勝景建築,將之移印於畫圖之中,力求與筆情墨意融會糅合、在構圖、色彩、技巧尋覓創意,建立鮮明面目。她的畫作,時而筆觸奔放豪邁、揮灑自如,用色濃烈,具有抽象意味,豪邁縱恣;又或水色墨韻渲染有度、色墨深淺變化、暈染流動,蘊含虛實相生、天人合一的文人境界。近年來派氏畫作更臻圓融成熟,拓境開新。二○一七年所作的《故地重遊》五聯屏是她代表之作。她遍遊日本廣島、京都、宮島、北國,以鏡頭拍攝了原爆殘跡、京都寺院和嵐山美景、宮島鳥居、雪國山郊及遊人船舟,未予修飾,而移印及沉澱在山水畫作之中,融為一體,層次分明,毫無斧鑿痕跡。廣島原爆悲劇,令她憶記出生時的戰爭苦況,深有感觸。嵐山的勝景古意、宮島鳥居遊人如鯽、北陸風光的淳厚古樸,為畫境添上思古的幽情。聯屏構圖空靈恬靜,水墨渲染濃淡變化,煙雲霧靄,如玉生煙,深得知黑守白,虛實陰陽之道。同年所作的《思潮》,將拍攝西貢碼頭市集、石灞船舟、屋邨建設的照片分別布置於畫面上下部分,而畫圖中央則以色彩和大筆觸刷畫掃染不同體積的框架,有如香港城市樓宇的窗戶,透視生活空間,也令這些抽象框架有如棚架,而她巧妙地植入棚架工人攀爬工作的作息情景照片。全圖時光空間交錯、不同場景穿插交織,體現了畫家對所居都市生活的所思所感、潮生潮湧,不能自己。

  作為一位香港女性藝術家,派瑞芬抱有一份敏銳的女性觸覺和本地情懷。她從多方面吸取藝術養分,力創新貌,自成風格。她說:「山水具象體現抽象,靜物與動景融合。即意成氣,即體成勢,上天造就的自然景色、人為的建築物,大自然的宏偉與人的渺小形成強烈對比,這是我心中意境,因情造景,不存拘泥,沒有固定形式,通過自由的水墨色彩抒發感情,表達心中所想。」這段自白正可作為她融會自然山水、人文風景、感情思緒的藝術寫照。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