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藝識形態\攝影,但不用相機\吳耀宗

時間:2019-07-12 03:03:11來源:大公報

  圖:魯夫作品《jpeg tr05》\作者供圖

  「什麼是真實?」

  德國攝影師托馬斯.魯夫(Thomas Ruff,一九五八至今)在一九八一年開始着手其《人像》(Portraits)系列時,重新思考這問題。

  在這之前,他像其他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就讀於杜魯塞爾多夫藝術學院(Kunstakademie Düsseldorf)的同學一樣,深受攝影教授伯恩.貝歇(Bernd Becher,一九三一年至二○○七年)和希拉.貝歇(Hilla Becher,一九三四年至二○一五年)的影響。通過實踐與教學,貝歇夫婦提倡「紀實攝影」(documentary photography),認為相機既然直接記錄當下所見,所拍成的照片就不應具有表情,攝影師應該站在中立的立場攝影。在他們的調教下,年輕的魯夫背着相機和一堆鏡頭四處練習,實踐所謂的客觀攝影。

  然而進入八十年代,魯夫卻在拍攝六十五人人像的過程中發現,用相機記錄的「真實」其實是可以預先安排的(如事先向被拍者說明拍攝時的表情或無表情、姿勢,安排地點等等),況且完成的照片上所顯現的人也不是那人的全部,充其量只能說是他/她在那一刻被攝影師從某個角度拍下的照片,是一個靜止的時刻和影像。雖然身為「杜魯塞爾多夫學派」的一員,魯夫卻開始相信世上不存在客觀攝影這回事。

  自此,魯夫在攝影藝術上另闢蹊徑,顛覆貝歇夫婦的風格。一方面,由於二十世紀末數碼化的普及,他不再留戀於傳統膠片相機(analogue camera),另一方面,他卻不沉迷於風行的數碼相機(digital camera),而是擯棄相機,利用數碼複製技術在電腦上製作照片。例如從一九八九到一九九二年,他把歐洲南方天文台檔案中的負片放大尺寸打印出漆黑夜空,繁星點點的圖像,構成《星辰》系列。又如二○一○年至二○一一年間,他從美國太空總署網站下載火星黑白照,然後在電腦中修飾上色,是為《火星勘測》系列。

  必須指出,魯夫的這種創作方式其來有自。早在二十年代,超現實主義攝影師曼.雷(Man Ray,一八九○年至一九七六年)就曾嘗試「無相機攝影」(cameraless photography)。如實物投影,在放大機和相紙之間擺放物件,利用光在相紙上透射出輪廓陰影。另外,曼.雷也經常使用中途曝光、雙重曝光、影像拼貼等技術來加工組合影像。在前驅的基礎上,魯夫並不止步於無相機攝影的試驗,而是邁向前把一般人所理解的「後期製作」(post-production)視為主體,使「數碼修飾」(digital manipulation)成為攝影,開拓更遼闊的視界與想像空間。

  今年五、六月間,卓納畫廊香港空間(David Zwirner Hong Kong)為魯夫舉辦第十次個展「攝影變革」(Transforming Photography)。兩樓展廳所展出的除了攝影師的早期作品,如《星辰》、《火星勘測》系列,還有新近創作的《特里普》(tripe)和《花卉》(flower.s)等系列。像《特里普》,在二○一八至二○一九年間完成,也是無相機攝影系列。之所以命名「特里普」,是因為魯夫選用了英國東印度公司特里普(Linnaeus Tripe,一八二二年至一九○二年)上尉在五十年代拍攝印度和緬甸所使用的紙質負片。魯夫通過軟件程式把負片上的影像轉化為正片影像,再使用數碼技術進一步調節光暗顏色,形成新的圖像。

  在我看來,魯夫完全把這種創作方式等同於選鏡頭,開相機,調光圈、快門、感光度,按快門,回室內,把儲存卡中的影像放到電腦中進行後期製作的整個過程。換句話說,魯夫在其近三十年的攝影藝術生涯中反覆思索的是這問題:

  「什麼是攝影?」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