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故宮建築/一座書城/祝 勇

時間:2019-05-25 08:06:26來源:大公報

  戴震也抄過不少書,但許多是為別人抄。他自己坦白:「予訪求二十餘年不可得……及癸巳夏,奉召入京師,與修《四庫全書》……吾友屈君魯亦好是學,願得《九章》刊之,從予錄一本。」這本出自戴震的「手抄本」,是《九章算術》。

  還有人抄書,是為探討學問。比如翁方綱每天抄錄數條材料與丁傑商榷,是因為他正與丁傑補正朱彝尊的《經義考》。周永年也每天抄書,因為他正與桂馥編纂《四部考》。

  於是,伴隨着《四庫全書》編纂的進行,出現了一個「新生事物」,就是《四庫全書》的「副錄本」。這些「副錄本」源於「手抄本」,然後又被再抄,甚至刊印出版。四庫全書館的生產線上,明面上生產着《四庫全書》的正文,暗地裏卻生產着《四庫全書》的「副錄本」。《四庫全書》編到哪裏,「副錄本」就跟隨到哪裏,像雙胞胎一樣如影隨形,不離不棄。當乾隆四十六年(公元一七八一年)十二年,第一部《四庫全書》歷經十年而編纂、繕寫完成,被鄭重地安放在紫禁城文淵閣裏,大量「副錄本」也在皇城外的琉璃廠活躍招搖,待價而沽。

  乾隆四十二年(公元一七七七年)秋天,一個名叫丁傑的文人從琉璃廠五柳居借抄了《尚書全解.多方》,是明代《永樂大典》中收錄的版本;《四庫全書》中全盤照錄了《永樂大典》,當然也收錄了《永樂大典》中的《尚書全解》,而這《四庫全書》中的《尚書全解》,丁傑又在第二年(公元一七七八年)八月裏在琉璃廠見到,再一次抄錄下來。這讓他有機會對《永樂大典》中的《尚書全解》與《四庫全書》中的《尚書全解》進行比對分析,發現並且修正了很多錯誤。

  於是,《四庫全書》,包括《四庫全書》中收錄的、只有在宮廷內部才能看到的《永樂大典》,借助這些「副錄本」,在宮外廣泛傳播,被民間文人渴望的目光所看見,又介入了他們的書寫,成為新的著述,雞生蛋,蛋生雞,往復循環。乾隆、嘉慶年間盛行的以輯佚、辯偽、註釋為中心的歷史文獻學研究以及與之相關的文字、音韻、訓詁之學,也因此被推上一個輝煌的高峰,這就是著名的「乾嘉學派」。

  固然,有人批評這種瑣碎的、繁瑣的、沒有目的和沒有判斷的考據學,也已成為一些人標榜智力和賣弄學問的手段,它使知識與思想剝離開來,使知識失去了思想的滋養而變得貧乏,也使思想失去了知識的支持而變得蒼白,但是,以戴震為代表的乾嘉學人卻告訴我們另一個事實,用葛兆光先生的話說,就是「借用知識表達思想的有意識嘗試從來就沒有中斷過。」他們用自己的學術建樹,表達了他們重建常識與規則的理性。因此,胡適先生這樣評價戴震:「人都知道戴東原是清代經學大師、音韻的大師,清代考核之學的第一大師。但很少有人知道他是朱子以後第一個大思想家、大哲學家。……論思想的透闢,氣魄的偉大,二百年來,戴東原真成獨霸了!」

  乾隆四十二年(公元一七七七年),戴震在纂修官任上去世,享年只有五十五歲。十多年後,乾隆讀到戴震所校《水經注》,心中突然一動,想了解一下這個戴震。身邊的官員告訴他,戴震已去世多年。乾隆掩上書卷,半天沒有說話。

  很多年後,紀曉嵐翻讀戴震遺著,心中想念故友,揮筆寫道:「宦海浮沉頭欲白,更無人似此公痴。」

   (六)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