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故宮建築/一座書城/祝 勇

時間:2019-05-21 03:18:02來源:大公報

  圖:中國國家圖書館現藏有一百六十一冊《永樂大典》供後世參閱/資料圖片

  以後的時光裏,這項宏偉的文化工程和建築工程都遭遇了巨大的挑戰,變得命運難卜。嘉靖三十六年(一五五七年),紫禁城燃起大火,三大殿成為一片火海。大火勢不可擋,很快向兩翼蔓延,存放《永樂大典》的文樓危在旦夕。大火照亮了嘉靖皇帝驚駭的面孔,他連下了三道金牌,命人從大火中搶出大典,於是開始了人與火的賽跑,一陣手忙腳亂之後,終於在文樓被大火吞沒之前,大典被搶運出來。

  嘉靖皇帝心有餘悸,五年後,「殊寶愛之」的嘉靖皇帝決定為《永樂大典》複製一個「備份」,於是下令大學士徐階、高拱等,召募一百零八名抄寫員緊急抄寫《永樂大典》。全體抄寫人員每人每天抄寫三頁,歷時六年,到隆慶元年(公元一五六七年),才將《永樂大典》全部抄完,入藏北京皇史宬。

  明亡後,《永樂大典》「永樂正本」去向不明,最大的可能是,它消失在李自成離開紫禁城時點燃的那場大火中,為那場「革命」殉了葬。關於李自成燒毀紫禁城的程度,可參見《朝鮮李朝實錄》:「宮殿悉皆燒燼,唯武英殿巋然獨存。」見《朝鮮李朝實錄中的中國史料》,上編,卷五十八。張怡《諛聞續筆》亦說:「諸宮殿俱為賊毀,惟武英獨存」。因此無論《永樂大典》正本存於文淵閣還是如學者張升所說的存在古今通集庫,都必將葬身火海了。所幸嘉靖「備份」一部副本,使我們今天依然可見《永樂大典》的殘卷。

  乾隆三十九年(公元一七七四年),正在參與編修《四庫全書》的纂修官黃壽齡私自將六冊《永樂大典》帶回家校閱,途中遭竊。乾隆皇帝知道後大怒,說:「《永樂大典》為世間未有之書,本不應該聽纂修等攜帶外出」。將黃壽齡降一級留任,罰俸三年,下令全城搜查,風聲鶴唳中,盜書者將書拋在御河邊,使這部分《永樂大典》未能佚丟失。

  乾隆時代,四庫全書館開館時,存放在翰林院的「嘉靖副本」還有九千八百多冊(僅缺千餘冊)。只不過這「嘉靖副本」,僅僅在時間中「堅持」了兩百年,到晚清,就成了強弩之末,再也無力衝破時間的堵截。咸豐、同治、光緒年代,「嘉靖副本」已被管理人員監守自盜,據說文廷式一個人就盜走一百餘冊。光緒二十年(公元一八九四年)六月翁同龢入翰林院清查時僅剩八百餘冊。到光緒二十六年(公元一九○○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時只剩下六百餘冊。這碩果僅存的六百餘冊,又在義和團和清軍攻打使館的戰鬥中,被付之一炬。國子監祭酒陸潤庠從翰林院廢墟上撿回六十四冊,運回家中,成為《永樂大典》所剩數量最多的一批。

  那些被盜走的《永樂大典》,從此開始了在世界上漂流的旅程。《庚辛記事》記載,庚子之年(公元一九○○年),北京崇文門、琉璃廠一帶的古董店裏,「收買此類書物,不知凡幾」。革文書坊出售《永樂大典》八巨冊,售價僅一吊而已。

  今天,全世界只剩下《永樂大典》約四百冊(八百餘卷,均為「嘉靖副本」),分藏在八個國家和地區的三十個機構中(其中中國國家圖書館一百六十一冊,台北故宮博物院六十二冊),總量不及全書的百分之四。

(二)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