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閒話煙雨/儒道春秋談/白頭翁

時間:2019-05-13 03:17:44來源:大公報

  圖:孔子奠定儒家思想/資料圖片

  春秋不相連,春不見秋,秋不遇春。有人雲:春色不如秋色好,西風無力撼東籬。亦有人雲:一年之計在於春。春秋是心靈的雙耳,也是心靈的兩側。春秋連在一起,在中國卻是近千年的波瀾壯闊,風起雲湧,博大精深的歷史畫面,春秋給中國文化的血脈注入新鮮血液,為中國文化的發展開啟揚帆,使中國文化數千年血脈不斷,光輝燦爛。說中國歷史、中國文化不能不說春秋,說春秋不能不說春秋「二子」老子和孔子,不但照耀着春秋也照耀着先秦兩漢,唐宋元明清,直到照耀着今天,不但照耀着中國,也照耀着世界。

  二千五百年來儒家的始祖孔子,宋代理學大家朱熹引用詩人唐子西的話來表達對孔子的崇敬之情:「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老子是二千五百年來道學的濫觴,在公元前五百年孔子曾經問禮於老子。中國古人常說與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我沒想到,孔子與老子一席話,孔子竟然如晴天霹靂,醍醐灌頂。孔子辭別老子,沉吟良久,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靜,感而慨之:「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孔子見老子如人觀龍,仰望拜學,敬仰心穆。孔子一生拜見老子四次,對於儒教思想的形成產生了巨大影響。毋庸置疑,孔子的思想就是在數次向老子請教的過程中逐步形成和成熟的,與此同時,孔子的提問也敦促了老子的反思,豐富了老子道家思想的體系。春秋的「二子」相見,可謂是偉大的相逢,不朽的相遇,互相汲取的營養足以豐富和精典中國文化的源頭。自此以後,也有所謂偉人、先驅、旗手被喻為改變歷史、文化的會見,但只不過是風光一閃,稍縱即失。

  在中國歷史上,有得意儒失意道絕則歸佛一說。在二千多年的思想潮流中,道家思想有效地成為儒家思想的最大反動,儒家思想有效地成為道家思想的重要補充。孔子更側重文化典籍的整理與傳承,老子更專注於文化體系的創新與發展。一部《論語》一萬一千七百零五個字,一部《道德經》五千七百八十四個字,兩道經典,思想大庫也不過一萬六千九百八十九個字,排在現在的《人民日報》上不過三個版面。

  中國歷史文化在秦漢以前,儘管有諸子百家,但儒、墨、道三家基本上涵蓋了當時的文化精神。唐宋之後,釋家繁榮,儒、釋、道三家相互交鋒,相互融合。縱觀中國歷史每一個朝代,在其鼎盛之時,都有一個共同的秘密,即「內用黃老,外示儒術」,不論漢唐還是宋、元、明、清。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思想,其實是黃老之學。老子哲學的存世價值可見一斑。

  而孔子可謂有感而思想,由思想而痛悟,由痛悟而明達至理,也謂逆勢而上。

  因為春秋時代是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諸侯國君私欲膨脹,各國之間戰爭不斷,戰亂紛紛;諸侯國內更是殺得天昏地暗,春秋無義戰,混戰是常態。「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勝數。」「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孔子懼,作《春秋》」。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克己復禮曰仁」。如果用另外一個字來解釋仁,那一定是「愛」。仁者愛人,這是孔子在回答弟子之問的時候給出的非常著名的說法。在這個意義上,儒家的哲學可以稱之為「愛的哲學」。從充滿着愛的生命一直到愛的關係、秩序和政治,直至整個世界。

  什麼是愛?或者說,儒家如何理解愛?我想從三個方面嘗試着進行描述。首先,為了給愛找到最確定的基礎,它被看作是根於性和心者。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簡中有「愛生於性」之說,經由此規定,愛就是某種天賦及內在於人之物。我們甚至可以說,愛是人之所以為人者。在這種理解之下,愛就是人的本質。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孟子才說「無惻隱之心,非人也」。我們在痛恨一個人,痛斥一個人時,怒其無人性,不是人,枉披一張人皮。其實人的標準是孟子給定的。「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罵人也得有根有據,有理有節。

  其次,愛指愛人,愛世界,愛別人,不私愛,貢獻愛。這才是「仁者愛人」的意義所在。「仁」字是就包含着重要的答案。不僅我是人,我之外的他人也是人,他們都是人。這種理解就是仁,就是愛。只有這樣理解行事,才能「愛人」。愛必然地包含着對他人和世界的責任、使命和擔當。

  第三,孔子講的愛仁和仁愛是一種信仰和追求,一種嚮往和製造。所以孔子言之:「朝聞道,夕死可矣。」但在閉上雙眼時,因聞道而崇信,因崇信而體會,終成仁者。

  (一)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