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文化什錦/青花圖缸見耶穌受難/小可

時間:2019-04-19 03:17:57來源:大公報

  圖:青花耶穌受難圖缸是中西文化交融的一種體現/作者供圖

  香港的復活節假期,實際上是復活節前兩天(星期五、星期六)的耶穌受難節、耶穌受難節翌日,及後一天(星期一)的復活節星期一,這三天假期通常泛稱為復活節,耶穌受難節則較少被人提及。國際上,復活節是追憶耶穌於星期五的死亡,以及星期天的復活,是基督教信仰中最重要的節日。筆者早前在香港海事博物館一個名為「東西匯流:十三至十八世紀的海上絲綢之路」展覽上,見到一個名為「耶穌受難圖缸」的青花瓷器文物,由廣東省博物館借出,製作年期為清康熙時代(公元一六六二年至一七二二年)。從十七世紀中葉至十九世紀,歐洲吹起了「中國風」,中國貨熱銷,其中從中國外銷的瓷器擔當了重要角色,製作精美的中國瓷器對歐洲的社會經濟、文化、生活品味影響至大。

  此青花瓷圖缸是目前所見最早出現繪有耶穌形象的中國外銷瓷器之一,以西洋版畫技法描繪耶穌受難。圖缸的口沿、底足及附耳均是歐洲後來加上去的銅鎏金裝飾。雖然圖缸的繪畫技法還頗稚拙,但是證明了在康熙時期,西洋版畫技法已使用在景德鎮的外銷瓷器上。

  早在商代(約公元前一六○○年至約公元前一○四六年)中期,中國就出現了早期的瓷器,當時的製瓷技術還很粗糙,東漢時期的瓷器才稱得上具有真正意義。青花瓷初創於唐,成熟的青花瓷出現在元代的景德鎮。青花瓷是用鈷礦為原料,在瓷的坯體描繪上紋飾,再罩上一層透明釉,經高溫燒成。鈷礦含有氧化鈷,氧化鈷是鈷的最穩定氧化物,在高溫下反應,能製成多種顏料。

  公元一五八三年西方傳教士利瑪竇來到中國,一六一○年逝世。一六一五年他的中國札記面世,對中國推崇備至,在歐洲引起轟動。利瑪竇被視為繼馬可波羅之後讓洋人認識中國的另一位重要人物,對中西關係起了關鍵作用。二人不同的是,馬可波羅遊記(創作於一二九八年至一二九九年)沒有圖像,利瑪竇的書則有中國的符號。明朝末年,荷蘭旅行家和商人來華找商機,其後中荷作戰,荷蘭人以雙方軍隊作戰為題材的版畫開始出現。十八世紀,英國人的海上力量空前強大,也留下了不少記載中國事物的版畫。在瓷器上以西洋版畫技法繪畫耶穌受難,是在康熙時期。

  既有馬可波羅和利瑪竇在歐洲對中國的讚美,中國瓷器為歐洲人稱羨。十六世紀中葉,為宣傳教義,歐洲傳教士開始在景德鎮訂購不少宗教用的瓷器。為了給這類瓷器裝飾,宗教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就常被派上用場,樣式源自《聖經》的插圖和版畫。十八世紀初年,景德鎮生產的瓷器中,有一種「底心繪有耶穌被釘十字架的像,十字架兩旁侍立着聖母和聖約翰」的圖像。「耶穌瓷」的生產,又促進了墨彩瓷的產生與發展。墨彩始見於清康熙中期,以艷黑色為主,兼用礬紅、本金等釉料,在瓷器上繪畫,經彩繪烘烤而成。以灰黑線條勾勒宗教人物造型並敷上彩色,既能符合宗教味道,又能再現版畫原作的色調。

  中國瓷器外銷歐洲,加進了宗教人物裝飾,是中西文化和藝術交流以至融合的體現。像上述幽靜淡雅的耶穌受難等宗教瓷,拓寬了中國美術史和中西文化交流史的視野,也凸顯了瓷器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所發揮的關鍵作用。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