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黛西札記/舒伯特的冬之旅/李夢

時間:2019-04-18 03:17:57來源:大公報

  圖:迪斯考與布倫德爾灌錄於一九八五年的《冬之旅》唱片/作者供圖

  本月底至下月初,城市當代舞蹈團(CCDC)將演出香港著名編舞家黎海寧的作品《冬之旅.春之祭》,受史特拉文斯基震驚世人的芭蕾音樂《春之祭》和舒伯特的聲樂套曲《冬之旅》啟發,將前後相隔兩百年的古典名曲引入當下的語境中再觀看。

  不久前,我訪問黎海寧,聽她講述如何將這兩齣氛圍與情緒截然不同的作品並置演出。首演時引起觀眾騷動的《春之祭》固然生猛亢奮,《冬之旅》固然寂靜且蒼涼,但掀開情緒的外衣探入內裏,我們不難發現,不論《春之祭》的主演尼金斯基抑或僅僅活了三十一歲便匆匆離世的作曲家舒伯特,儘管性情迥異,卻都逃不開命途的磨折,並以畢生心力反覆咀嚼「孤獨」二字的況味。

  關於尼金斯基,我所知不多,更願意借此文聊聊舒伯特,那個曾因為身材矮小而被譏笑為「小蘑菇」的水瓶座,那個生前默默無聞、去世後聲名日盛的音樂天才,那個一生渴望像自己的偶像貝多芬那樣創作出偉大交響曲卻只能憑藉寫作藝術歌曲為生的「異鄉人」。

  像不少古典樂迷那樣,我起初對於舒伯特的認知,不外是他源源不絕的藝術歌曲(lied)寫作天分,他的沙龍聚會,以及他的早逝。直到數年前在香港文化中心音樂廳中欣賞英國鋼琴家李維斯(Paul Lewis)全舒伯特作品獨奏會,我才從那些音符的縫隙中讀出隱隱的落寞、哀傷與孤寂。千萬別被舒伯特看似樂天開朗的外表所欺騙,千萬不要單憑幾首好聽易入耳的藝術歌曲便認為這位德國作曲家只是安於創作一些膚淺的、「小確幸」的曲子,誠如李維斯所言,舒伯特的音樂從來不是耀眼繽紛的,更像是點綴若干星光的漆黑天幕。這種光暗與冷暖之間的對照,在舒伯特未完成的第八交響曲中有,在他於生命最後一年創作的《冬之旅》中也有。

  聲樂套曲《冬之旅》(Winterreise)創作於一八二七年,根據德國詩人威廉.米勒的二十四首詩作改編而成,講的是為愛情所苦的主人公在冬日漫步林間風中時的所思所想。而舒伯特在創作這一系列聲樂曲目的時候,心心唸唸的絕不只是未能相守的戀人與逝去的愛情,而是個體在生之旅程中的遭逢以及因之而生的困惑與不安。舒伯特創作此曲時已染上梅毒,自知命不久長,因此標題中的「冬」不單指向季節時序,也是作曲家心緒的直陳,如同第二十首《路標》中所寫:「我要走上的道路/從來沒有人能夠歸還。」

  《冬之旅》架構清晰,起承轉合兼具,至今仍是聲樂套曲的經典之作,難被超越。不少聲樂名家曾將其灌錄唱片,而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當屬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男中音之一費雪迪斯考(Fischer-Dieskau)。他與鋼琴家布倫德爾(Alfred Brendel,也是李維斯的老師)合作的一九七○年代現場演出,是我屢聽不厭的版本,更不用說兩人在一九八五年合作灌錄的唱片了。不少聲樂家演唱此系列曲目時,總不免過於強調旋律中落寞與哀傷的情緒,迪斯考並未耽溺其中,而是憑藉他相對明快高亢的嗓音,為這作品添多「哀而不傷」的意味。很多時候,過分氾濫的感情反而給人過猶不及之感,如何點到即止且意味深長,才是最難拿捏之處。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