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HK人與事\香港姐姐\東 瑞

時間:2019-03-22 03:18:14來源:大公報

圖:遠道來港做傭工的「姐姐」旨在改善其家庭生活水平\ ©Xyza Cruz Bacani

香港姐姐和香港小姐,一字之別,差之千里。後者是顏值、身材和智慧大比拼,一旦脫穎而出,有機會攀上枝頭變鳳凰,進入演藝界發展,或嫁入豪門,從此身份華麗大轉換;而前者卻是這十幾年來香港人創造出來的新詞,那是一個大族群:把來港做家庭傭工的印尼女傭、菲律賓女傭都親切地稱呼為「姐姐」。這樣的稱呼大概只有港人才想得出來:一來這兩個國家來的家庭幫傭,年紀多數非常年輕,二十至三十歲之間,一般是比主人家夫婦年齡為小,稱呼阿姨未免顯得太老,二來稱呼姐姐的好處是,既然把她們當家人、親人,成為家庭的一分子,就與家中的小朋友少些隔閡,感覺上會比較親切,便於小兒女和照顧他們的家庭幫傭建立較為親昵的關係。

在內地,女傭通稱為保姆、阿姨,在香港,除了「姐姐」的稱呼外,還有一些文雅的叫法,如家政、家庭助理等;在印尼,則稱呼女傭、家庭助理、護理(偏重小孩或長者的照顧)等。稱呼是一個很微妙的問題,體現一個地方的經濟環境和文化背景,像香港這樣重視男女平等的城市,「姐姐」這樣親切的、猶如將其當家人的稱呼,不知由誰發明,迅速傳開,早就獲得大家認同了。

香港的外勞大部分來自印尼和菲律賓。成為香港人家庭的一員,可說由香港經濟起飛時期就開始,她們漸漸地湧入香港,一旦發覺時,已成為一支龐然大軍。她們早就在假日布滿港九新界適合她們群聚的地方,如公園、碼頭、海濱、草坪,無遠弗屆,像銅鑼灣的天橋底下、紅磡海濱大道的草坪、港九好幾個碼頭的空地,一到周末,就由菲律賓、印尼的姐姐圍起一圈一圈地聚會。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香港還未曾出現這樣的外來族群,隨着香港大家庭結構的紛紛瓦解,小家庭如雨後春筍般冒出,香港社會整體平均知識水平的提高,白領收入普遍優渥,生兒育女的照顧問題也提上議事日程;香港的醫療福利制度優勢走在亞洲前列,人口老化,長者人數多了起來,三十幾年而已,儼然就成為一個頗為龐大的數目,於是,照顧長者問題,也顯得很是迫切。二○一六年的統計,來港的印尼女傭有十五萬,菲律賓女傭有十八萬。她們從原先的居住國來到香港,介入香港的家庭事務,成了香港經濟起飛的一大景觀。

這是香港方面的需求;印尼和菲律賓也有本身的內因。大量輸出勞工,自然與其國家人口多、勞力過剩、就業率低很有關係。尤其是印尼,人口逾兩億六千萬,目前高居世界第四人口大國,單是雅加達那樣一個大城市,舉目所見,到處都是活動和固定的攤檔小販,農村女性文化水平低,生活貧困,入城謀生活唯一途徑就是進入華人家庭和經濟較好的友族家庭當傭人;而菲律賓雖然規定英語也是他們國家語言,女性學歷大都不低,但國家經濟落後,就業機會很微小,於是,這兩國在輸出勞工方面成為大國,遇到亞洲的金融中心、現代化進程很快的香港,一拍而合。

比較起在自己國家當家政、即是到華人家庭做幫傭的收入,在香港做同類工作的女傭,收入優厚,目前月薪約在四千多港幣,相當於在印尼的好幾倍,有的已經比那裏的小經理的收入還高了,而印尼華人家庭的女傭,多年前最低收入,還不到香港印尼女傭月薪的一半,到近期,略有提高,但和在香港獲得的,可謂是天淵之別啊。因此,在印尼,富有的大家庭,僱請三四位家庭助手毫不出奇;而在香港,不少女傭僅僅做了兩年,不斷匯款回印尼的農村家鄉,拆舊居,建起新的大屋,是很經常的事。印尼生活水平低,普通居民在路邊攤檔坐下,一盒飯港幣五元到十元就有交易。在香港賺錢,匯到印尼花和用,非常上算。這種兩地的差異,造就了一個經濟弱勢的民族「創匯」的奇跡。看一看她們在休息日,集中在一些特定的地方,將一大箱一大箱的衣物寄到印尼、菲律賓的家中,那種出外打工、終有成績和收穫的喜悅,滿溢臉上。星期天,也成了她們群聚休息、聚餐甚至狂歡的盛大節日。

有一次,偶然漫步和探訪中環,我竟然看到十幾位菲律賓女傭在皇后像廣場附近的步行道圍起圈圈,一邊播放音樂,一邊大跳舞。菲律賓女傭比印尼女子性格開放,穿着也比較火辣大膽,圈子中,下着緊包臀牛仔褲、上穿低領短衣、露出肚臍的三位菲女在圍觀人的眼皮下,隨着強勁的音樂節奏,扭動屁股,情緒火熱。從這裏也可以看出,印、菲這兩個國家的現代女子不簡單,如果說,昔日的中國農民出洋落番闖蕩南洋,都是男子漢扎根異域開枝散葉,終於立足還為當地的開發貢獻力量的話,那麼,今天為不少印尼、菲律賓兩個國家的家庭帶來比較寬裕生活的英雄,就非這些女性莫屬了。

所有民族都思鄉,在不屬於自己的地方久了就會生起鄉愁,於是,除了跳舞宣泄情緒外,吃本民族的餐食,也變成了一種寄託。在不少比較低檔的小商場,賣印尼糕點、盒飯的蔚然成風,就在路旁或商店一角,她們吃印尼的梭多(雞湯)、沙嗲、加多加多(類似沙律)、牛肉丸湯麵等等,又成為香港的城市奇景。

香港的文明,表現在對家庭外國幫傭的家人般親切的稱呼,這稱呼同時也寄託了香港父母對小兒女成長的期望,希望他們不要對照顧他們的人有陌生感,希望子女能夠有一位「姐姐」陪伴成長。日前,家人的一位姐姐將辭工回印尼,我們一家人都產生了不捨之情,最後一天拍照留念,孫女的臉頰緊緊黏貼着姐姐的臉頰,真令人觀之動容。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