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產品

首页 > 艺文 > 正文

穿衣的「時地人」/月 松

時間:2019-03-16 03:17:58來源:大公報

  圖:楊瀾對採訪穿着有心得/資料圖片

  常聽媒體界朋友說,新聞報道有六要素:何人(Who)、何時(When)、何地(Where)、何事(What)、為何(Why)、過程如何(How),簡稱「5W+1H」理論。其實這也適用於日常的穿衣守則,至少前三個W,時地人—根據不同的時空和對象選擇服飾。

  三年前大學畢業,我到廣告公司工作,菜鳥設計師一枚。有一次因項目總監趕不及為甲方作簡報,我唯有先頂住檔一陣。無奈我一身鬆垮穿先着,套頭衛衣配束腳運動褲和球鞋,對方的話事人立馬戲謔說:果真是「藝術家」,都這麼隨性。簡報上聊了什麼我完全忘了,只記得當時這般揶揄。無論你是否願意承認,在大多數時間裏,我們都是以貌取人的動物。英國作家Linda Grant說過:「唯有嬰兒不在乎自己的模樣,只是因為還沒有人給他們一面鏡子。」

  我並沒有因此刻意改頭換面,不過穿衣風格開始隨着生活閱歷而循序漸進地變化着,從稚氣未脫走向成熟利落,也慢慢明白注重穿衣與鑽研業務並不矛盾,形象管理也是一種職業化的表現。其實穿衣也是一件更加了解自己的事,它會告訴你身體的哪一部分需要什麼,從每天日常生活中做起,了解自己的體形,穿對的衣服,讓自己看起來更有型。

  廣告設計雖屬創意行業,多數人是我行我素,但各行各業都免不了「社交」,在形形色色的「正式場合」與「專業人士」交流。正當衣櫥逐漸被休閒運動服填滿,應對這些需要儀式感的場合,一開始我是不得其法,弄巧反拙。為了駕馭正裝而臨時抱佛腳上網找穿搭攻略,就如隔靴搔癢,照搬那些「法則」,往往得不到理想的效果,彷彿這類衣服有着破不了的魔咒,一穿上被五花大綁動彈不了,變成「衣服穿人」,失去自己的活力。

  如何快速補充時尚知識,除了多接觸服裝,我還常看奧斯卡的服裝設計得獎或提名的電影,這比概念超前的時裝秀實用多了。此外,閱讀名人生活的書籍也算是個捷徑。在《世界很大,幸好有你》一書中,楊瀾總結採訪穿衣心得:純白色會顯得膚色黑,純黑色看上去沉悶,細條紋或碎格子的衣服,會在熒幕上顯得很「閃」。她還要考慮服裝的樣式、顏色、風格,與採訪環境、嘉賓身份、訪談內容的契合程度。像是採訪嚴肅的政要,就穿單色套裝;採訪靈動的藝術家,要混搭出美感。讓我最感慨的一個細節是,遇到出差剛到酒店就得迅速出門,沒時間熨衣服的情況,她把服裝掛在淋浴間內側,洗澡時借用蒸汽,易皺的面料恰當地舒展開來。她的「敬衣」,讓我領略到「敬業」。

  高中時,我們班的語文成績一直稱霸全年級。至今我還記得當時的語文老師,穿着合身素雅的連衣裙,頭髮盤成髮髻,一根簪子貫穿而過,眼波流轉地吟誦詩詞,她簡直就是從唐詩宋詞裏款款走出的才女。因為她,我們更愛學語文。有時看一個人的穿着,能看出這個人是否尊重這份工作。一個人展現在外的風格,多少都能推及這個人的內心,以一管而窺全豹,何嘗不可呢?

最新要聞

最受歡迎